中国崛起背景下的美国反思(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 14:3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1. 举步维艰的美国中小企业 显然,美国已经错过了第一次机会。当美国产业竞争力下降之初,美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是听之任之,甚至没有修复措施,或者修复措施并未发挥作用,结果错失良机。目前,美国产业竞争力已经虚弱不堪,并超过某一拐点,只有坚守军工产业一隅,这能怪谁呢?
6月23日,美国国会所属的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在华盛顿再次召开听证会,话题是美中贸易对美国防御工业基础的影响。此次听证会审视美中贸易和投资对美国六种关键国防技术的扩散的影响,包括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制造技术、专业金属、半导体和造船技术等。制造技术协会、防御科学董事会、造船协会和国际战略研究所(CSIS)分别就上述关键国防技术提供作证。保卫美国国防技术的领先是美国的最后底线,这个底线如何防守? 美国的国防工业越来越缺乏一个深厚、广泛的民生用品产业为其后盾。在许多高科技武器的关键零部件限国内采购的规定下,特殊规格下的小量生产必然导致研发与制造成本的不断攀升。像F-22新一代战机,20年前规划时预估每架成本为3500万美元,空军预定要买760架,现在每架成本高达3.3亿美元,只能买得起180架。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朱云汉说:“照此趋势下去,尽管美国的国防预算占全世界国防支出总和的一半,美国要在高科技武器领域维持唯我独尊的优势将日感吃力”。 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公司的“家乡”。在纽约大都会俱乐部,一位非常著名的律师拿着一本资料指给记者看,美国前10名高科技公司都已投资中国。资本的外迁,犹如通过把自己的孩子从一所学校迁出到另外一所学校,家长们更直接地表达对学校的态度。跨国资本改换“门庭”,是想通过启动市场力量保持企业竞争力,要么是退出,要么是驻足,美国的资本选择“逃离”,而且干干净净。 美国的历史长河人们一致看好“退出”。由于国土广袤且交通便利,与其他多数民族相比,美国采用迁移或者“逃离”来解决问题,坚持在原驻地通过斗争以改善困境的并不常见。更重要的是资本的特性“趋利而行”,永远不会为理想或者理念而献身。这也符合美国精神——不断演进的个人主义精神。 长期以来,美国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依附大企业生存,如果把大企业比作美国机体的皮肤,中小企业就是皮肤上的汗毛。当代表着大企业的皮肤离开原有机体被移植到其他机体时,中小企业如同被剃掉一地的汗毛留在了美国,失去生长依附体的汗毛,已经没有再生与竞争能力。 有两件事情让美国人感到担心:第一,世界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在全球有6000多家供货商,其中80%的供货商来自中国,而十年前是他们主要是来自美国本土和世界其它各地。低价产品是沃尔玛获得世界零售业霸主的重要因素,中国已经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供应商。第二,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其养老金欠账50多亿美元,如果把养老金摊入成本,GM所生产的每一辆汽车将增加1000美金。企业如果不靠政府帮助,将没有竞争能力。 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增强。现在惹怒美国的不仅仅是一个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还有中海油(国有企业)的惊天竞购。一方面是美国大企业的迁出,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大企业竞争力增强,形成鲜明对照。据中国财政部刚刚公布的财务会计决算统计,2004年全国13.6万户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54.5%,充分表明了国有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面对潮水般涌入的中国低价工业产品,美国传统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举步维艰,丧失市场占有率的美国企业何谈盈利率?评估企业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市场占有率与盈利率一个不占。在北卡一家公司工作的管青经历了公司裁人的过程:“中国产品向美国市场展开攻势,使我们公司几乎没有招架的余地”。管青十几年前作为留学生到美国是个旁观者,如今已落地安家。让管青最为担心的是:照此下去,美国的高科技及传统工业都在收缩衰落,下一代将怎么办? 今年2月初,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国会听证会上说:“将高失业率归咎于低价中国产品的进口是不公正的。如果用高关税限制中国产品进口,那么其他国家的产品就会替代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弦外之音很清楚:问题还是出在美国本身的竞争力上。 2. 中国市场远未被美国所利用 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问题出在哪里?“美国制造业没有竞争能力不是工人们的问题,美国制造业自动化水平非常高,人工成本只占11%,关键的问题是汇率。”全美制造业协会国际经济副主席瓦戈坚持认为汇率是首要原因,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不断地告诉我们的成员,必须去参与竞争,使用我们的技术力量,包括我们的充沛资本”。 全美制造业协会在前不久推出的2005年贸易议程书中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兴起给美国制造业提供了增加出口和投资的机会,但是中国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潜力,远远没有被美国的制造业企业以及政策制定部门所认识;对于美国制造商来说,中国市场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根据全美制造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进口市场,去年的进口额接近5000亿美元,而美国的份额只有8%,还不到2002年的9%。除去出口到中国的大量农产品外,美国制造业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数量实在令人感到遗憾,相反,欧洲和日本的制造业在中国市场上却非常成功,令美国制造商羡慕不已。 全美制造业协会中国政策委员会执行主任杰利﹖克罗德在谈到中国市场潜力时说:“中国是一个从各方面来说都增长强劲的经济体,同时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具有挑战性。按照购买力计算,预计中国的中产阶级在2020至2025年将达到4亿人,相当于或超过美国现有的市场。但是中国的市场还远没有被美国所利用。” 全美制造业协会目前正在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调查,重点集中在美中贸易中最不平衡的制造行业,分析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为什么没有同样属于生产成本高的欧洲和日本增长得那样快。 美国企业的出口在中国没能获得成功,究其原因是这些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美国中小企业思路与欧洲不同。美国的两边都是大海,只看到美国几十个州而很少眼光向外。瓦戈承认:“他们不愿意和中国做生意,是因为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专家们的一致看法是,美国中小企业没有国际竞争力不是一个很好解决的问题。“美国政府今后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从战略角度出发,帮助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鲍泰利说。 中美贸易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美之间的企业竞争力的此消彼长。不仅美国人没有想到,就是中国人也没有想到,中国只花了15的时间,迅速完成了从生产衣服、鞋、塑料制品为主的贸易,转向以生产电子、机械、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医疗设备为主的出口。中国迅速获得了曾经是美国工业基础领域的汽车、航空业的市场竞争力。毫无疑问,这次产业结构的转移,必将进一步替代(Substitute)美国先进技术(Advanced Technology)工作和熟练专业人员的需求。 这与中国政府“世界正处在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的判断一致,中国没有理由不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美国人花了42年的时间赶上并超过英国(1871年-1913年),中国追赶美国的速度将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力。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美国国会人士认为,现阶段,美国公司和工人不得不被迫调整,美国要重新调整政策适应中国的挑战,美国政府要强化职业教育和培训投入。这位人士说:“在过去40年政府帮助工厂提供机会,使工人找到新的工作岗位。2002年的扶助计划帮助了150万人找到新的工作岗位,今后要做更多的事,包括支持企业和产业的R&D,迎接来自中国与印度在制造业、服务业、编程、呼叫中心等领域的挑战。” 3. “中国通”呼吁“向中国学习” 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震惊了美国,使美国感到在技术和军事领域丧失领先地位。今天美国人同样担心,中国吸取大量战略性资源、无人匹敌的制造能力,将会对美国造成新的威胁。 “然而,挑战在今天已经大为不同,可能性更为正面”,布鲁金斯大学教授兰普顿对记者说:人造卫星代表军事挑战,中国的崛起代表了综合的挑战,主要是经济与知识方面。过去20年证明,中国的多重发展比当年美苏对抗更具有生产性和效率性。 中国巨大的经济实体,如此快速地从一个计划结构转向市场操作,从一个封闭的体系急速地向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开放,剧烈地由一个农村社会朝向城市社会变化,从能源自给自足突然变为能源依赖进口,这一切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中国的崛起对各国的竞争力和先前存在的安全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美国的竞争力。 越知道和了解中国的美国人,越清楚美国改革的必要性。兰普顿认为,“在1990年代,美国似乎认为全球化是对其他国家实行改革的要求。其实美国必须习惯于全球化也要求美国实行改革这一概念。中国的每一项剧烈变动都在迫使美国和其他国家实行痛苦的改革。适应中国的调整应放在最为优先的地位。” 显然,在美国竭力建立的国际舞台上,中国是一个能力日增的竞争者,在中国发生的变化,迫使这一国际体系的方方面面也要跟随着变化。美国“知中派”人士通过对代表国家力量和总体竞争力的投资、储蓄、教育、健康、能源、良好的政府治理等方面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中国在每一个领域都有显著的问题,但是“在中国做得好的地方,它的竞争者就必须改变他们的表现,美国也不例外”。 美国人是如何反思国家竞争能力呢?蓝普顿等“中国通”认为: 首先,增加国民储蓄。减少美国贸易和财政赤字原因不在北京而在华盛顿,美国必须重新平衡在储蓄、投资和消费方面的轻重缓急。2003年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例是43%,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国总储蓄率在47.6%,这就可能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表现与美国形成鲜明对照,2003年美国的净储蓄率只有1%-2%。当中国使用自己的储蓄进行投资,而美国在依靠对外借债消费时,美国是无法与中国进行长期竞争的。 第二,改进美国的学校,加强数学和科学的培训。美国高等教育是出色的,但是比尔·盖茨发现美国的高中基本破产了,在硬科学、数学和工程等方面,美国培养出的优秀公民远远不够。“然而中国已经使全国人口的93%获得初等教育,中国受第三级教育相当于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比1991/1992增加了四倍多。许多人认为外国企业投资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但实际上,我们不该忘记这种吸引力是来自即相对廉价又相对有技术的劳动力。”兰普顿这样认为。 一位来自国会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对记者说:“调查表明,美国学生的数学在29个工业化国家中排名第24位,美国本应该做得更好,更有效率地培养更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但是我们现在的工程师仅相当于日本、欧洲的一半,不及中国的1/3。放眼将来,中国在技术领域会有不断地增长的人力资源”。 第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R&D支出国。2004年中国R&D支出比2002年增长了1倍。美国国会参议员的这位人士说:“中国R&D支出排在日美之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R&D支出国,R&D支出占GDP的一个百分点。而美国联邦政府用于理工的投入也是1%,不好的趋势是,在过去20年这一比例是持续下降的,已经下降了1/3。这种状况一定要扭转!今天花的钱,多少年之后是有回报的。” 第四:公共健康。中国虽然有成千上万的人没有医疗保险,然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在2000年的人均寿命达到了71.4岁,这固然比不过人均寿命77岁的美国。但是中国在健康医疗方面只消费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5%,而2003年美国则是15.4%。“所以要保持竞争力,美国一定要控制他的医疗费用”。 总之,当中国进入了全球化市场时,中国的竞争优势开始迫使美国人思考美国的基本面。兰普顿特别强调:这就要求变化,而变化是痛苦的。“假如美国这样做了,那么来自中国的竞争就帮了我们一个大忙。不过,比较容易做的事情常常是责怪别人,而不是要求自己的民众去做痛苦的改变”。 兰普顿是我在华盛顿最后访问的人。当我离开华盛顿返回纽约时,他的一句话让我反反复复思量:“美国人应该开始向中国人学习了”。 (“美国现场调查系列”全部载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