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改革向纵深推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 12:40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王霖

  2004年年中,《财经时报》记者曾经听审计署某特派办的工作人员讲过一个真实的“笑话”。他这样说:他们在审计某国有大银行的账目时发现了这样一张发票,发票所列的支出金额是28万元,而在其后的支出项一栏中,赫然写着两个字:冰棍。

  28万元的冰棍可谓“触目惊心”。到今年,“触目惊心”的故事有了变化:在某著名门户网站的“80年代论坛”中,开出了一个标题为“审计师——我的理想”的帖子。短短数日,跟帖人数已近千人。在一个“严肃话题”中出现如此多的跟帖,在任何网站都难得一见。

  李金华正在民众的心目中变成一个国家英雄。无论恰当与否,这正体现了民意,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向深层推进过程中得到的民众支持。

  翻看自公开以来的年度审计报告可以发现,在审计精神、价值观“一以贯之”的同时,审计力度在加大,审计范围也逐渐从地方靠近中央,从“外围”进入核心领域。

  被“点名”的国家部委越来越多:2003年之前的报告中,由于并未向社会公开,仅有少数部委(例如1999年的水利部挪用救灾款)为民众所知;2004年的报告有5部委“上榜”,并开始出现一些“重量级部委”(例如国家发改委)的身影;今年的报告中,被李金华“点名”的部委则有近10家,也包括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拥有财政资金二次分配权的集权部门”。

  着眼点由地方靠近中央:在2004年之前的报告中,除了涉及中央财政的部分,审计署的工作重点多在地方,例如各省(市、区)的国税、地税,各城市的土地专项资金等等。今年的审计报告,则把着眼点放在了中央各执政机关,审计范围则“席卷”了38个中央部门。

  对国家金融机构的审计也越来越“高端”:2003年的审计报告中,审计署抽查了建行广州地区8家支行的楼宇按揭贷款,涉及“虚假按揭”10亿元;2004年的报告是“审计工商银行总行及21个分行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涉嫌违规发放贷款,违规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涉案金额69亿元”;今年则涉及4大资产管理公司及其各分支机构,“共查出各类违规、管理不规范问题和案件线索金额715.49亿元”。

  更关注“民生所系”:对教育、医疗、环保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的审计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报告中;同时,对10家中央企业领导人在位期间经济责任的审计,也切合了大众关注的热点。

  审计署日渐完善的工作就像一副“推进器”。让原本“隐秘”的行政过程暴露在阳光下,也为改革和完善其行政能力、防止权力“异化”提供了有力的外部约束。

  李金华说,对于2004年审计发现的问题,截至今年3月底,已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各类案件线索222起,已有762人(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今年的审计风暴也已经结出“果实”:6月28日当天,被李金华“点名”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下属的银建国际(香港上市公司,信达持股30.96%)股价大挫,一度狂跌近40%,市值蒸发23.3亿港元。

  这也许不是坏事,至少让违规者知道“触线”的后果:不单要失政、失民,还要失财。(文中所涉及的年份是指报告公布的年份,例如“2004年的报告”实际是指2003年的年度审计报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