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审计报告彰显成熟的理念与价值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 12:36 《财经时报》

  审计工作报告的可圈可点之处绝非限于对违法违纪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曝光与批评,当直接面对民众与社会成为审计工作报告的常态之时,审计服务于法治的理念也越来越成熟

  国家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法规处副处长 王刚

  阅读历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我们既看到审计制度在不断完善之中,也看到成熟的审

计理念与价值观得到传承与发扬。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更显示出成熟的审计理念与价值观。

  服务法治

  《宪法》第91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宪法赋予了审计机关独特的权力与地位,是很多其他政府部门所没有的。这为审计机关更多地服务于宪法精神,服务于法治,更多地直接面对人民奠定了基础。

  1995年7月19日,《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颁布实施。从当年10月至次年4月,审计署对1995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这是审计署首次审计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1996年5月,审计署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1995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7月3日,时任审计长郭振乾受国务院委托,向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作了《关于1995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这是审计法实施后,审计署第一次依照法律规定,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弹指10年。今年的报告在诸多方面与当初大有不同,但受政府委托,直接服务于人民与法治的理念却不断深入。关于国家预算管理、国有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审计结果的公开,是该理念的重要体现。

  当直接面对人民与社会成为审计工作报告的常态之时,审计服务于法治的理念也越来越成熟。所以,与对报告过冷与过热的态度无关,冷静的观察与处理,把它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构成,成为审计工作本身的理念与价值标准。

  着眼民生

  回顾十年来的审计工作报告,李鹏、朱镕基、温家宝三任总理都饱含了对审计工作的同样期望,这些期望都传达着这样的声音:审计机关向人大常委会所做的工作报告,是对人民负责,人民的反应和社会效应是报告的重要目标。

  在这个意义上看,今年的报告坚持以人为本,尤为关注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并将其作为审计机关的神圣使命。“着眼民生”也是报告所透露的审计理念与价值观。

  为此,审计署对2004年度的教育、医疗、水利、环保等关系民生的项目和资金进行了审计,并予以重点披露。

  制约权力

  腐败是权力异化的结果。阻止权力的异化,需要外部的约束与监督。在权力制约体系中,审计监督由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特殊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审计监督可以实现对经济决策权、财政分配权、税收征管权、资产管理权、资金使用权、行政处罚权等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

  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审计理念与价值观。

  与往年一样,报告重点披露了中央预算管理、中央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应当说,这是对国家财政管理中相关权力进行制约的重要途径。

  此外,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还重点披露了资产管理公司的审计情况。正是把握了制约不良资产处置权这一新的重要的审计目标,2004年审计署统一组织对中国华融、长城、东方、信达4家资产管理公司及其各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并专门披露此次审计共查出各类违规、管理不规范问题和案件线索金额715.49亿元,占审计抽查金额的13%。

  秉持公开

  行政公开是指用来规范行政权的行政程序除涉及到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应当一律向公民和社会公开。公民可以通过参与行政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公开的行政程序,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

  秉持公开,有利于审计工作服务法治,将受托于人民的权力,服务于人民,有利于权力部门将权力行使公布于民,促使其掌好权、用好权,从而形成权力运行的良好制约与监督机制,推动有序经济运行环境的形成。

  在秉持公开这一审计理念与价值观的指导下,报告显示了最令人感动的言辞,将国家体育总局动用中国奥委会资金尚未落实整改再次公布与众,彰显了审计机关坚决落实审计结果,服务于人民的坚强决心。

  同时,审计工作还前所未有地将2004年受中组部、国资委委托,对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10户中央企业原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公开出来。对这些掌握人民所赋予权力的个人,审计机关坚持给予公开的态度,不仅可以有效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对整个干部管理制度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