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成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6日 17:55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刊记者 赵忆宁

  华盛顿报道

  保持经常项目盈余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自卫,谁能想到在1980年代中期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借款者的中国,现在会把钱借给美国消费。据国际金融学会统计,仅去年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储备就增长了近4000亿美元。

  穷国正在为世界历史上最奢侈的一场消费提供资金。从1996年到200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从1200亿美元扩大到6660亿美元,美国对外国资金的需求因此增加了5460亿美元。根据IMF所说,现金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国民很穷,但国库中储备了大量现金。中国是这个名单上非常突出的一个。中国去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300美元,是美国的1/30。

  无人能够否认,中国对美国贸易给中国带来难以计算的收益。从出口看,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即为中国创造就业,也提供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空间;从进口看,美国是中国主要的资本品、技术密集产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国之一,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和技术来源。

  但是,依据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越来越不平衡的双边贸易,同样也给中国带来了难以计算的成本。谨慎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了新的变量,使之与纷繁的现实靠近了一些。虽然目前中国是全球贸易赢家,但是当我们考虑到各种要素的机会成本时,当我们的贸易政策被美国指责为“重商主义”的时候,当贸易政策表现为“商品”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要回过头来审视:中国对美国贸易的成本是什么?

  外汇占款达到GDP的30%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一个谨慎的外汇储备水平应当为该国3-6个月的进口额,即相当于年进口额1/4-1/2,这是国家帮助进口商或进口企业在出现不可抗拒的支付危机中作为最后债权人的保证。但并不是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如果大大超过这一正常比例,就会形成所谓的“机会成本”。中国外汇储备相当于进口总额的比重,1990年为54.9%;2000年为74.8%;2004年进一步上升到108.6%。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的机会成本高达GDP的30%。由于中国持续美元顺差和大量外资流入,中国人民银行被迫购买大量的外汇,其中主要是美元。据IMF的统计数据,仅2000-2003年,估计中国人民银行就购买了2376亿美元的外汇(见表1),占用约19673亿人民币,相当于同期GDP总量(408854亿元)的4.8%。

  中国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占GDP比重在大幅度提高。目前,中国已经形成过度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占款的机会成本,这一机会成本衡量可用占GDP比重反映它的大小和变化趋势。从1999-2003年,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分别占GDP的比重由18%迅速上升为近29.8%(见表2)。中国经济学家估计,“机会成本”约占GDP比重的20%左右。他们认为,这些资金或资本原本可以在国际商品贸易市场形成更大的贸易(主要是进口商品或服务),或者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形成更大的投资,而不是由中央银行购买外汇转而购买美国联邦债券或其他资产。

  中国拥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在美元弱势和波动下具有很高风险。随着美元下跌,中国拥有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资本和对美国政府长期债券资产就会缩水,形成大量的外汇资产损失。以现今65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例,通常估计,这些储备中至少有70%以美元形式持有,也就是中国有4550亿美元资产。如果美元贬值5%-10%,那么中国外汇美元资产损失将在230亿美元-450亿美元,已经远超过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收益。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与估计,2004年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增长了将近4000亿美元,其中中国新增2066亿美元,超过新增额的一半。美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吉列尔莫·卡尔沃言简意赅地说:“每个国家都寻求更多的安全感。它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建立专用资金。”而美国则是设法花费这些资金。

  巨额投资机会成本

  显然,中国正在形成巨额投资机会成本。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拥有6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得不购买美国政府的长期债券,也成为美国最大的投资者之一。根据美国财政部提供的数据,中国政府已经购买1940亿美元(16063亿元人民币)的债券或其他资产,这相当于2004年中国GDP总量比重的11.7%,大大高于2004年中央财政收入14476亿元。

  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估计,2005年中国可能将购买3000亿美元资产。他称中国的做法“在经济上是有悖常理的”,即按照西方标准仍属于资本稀缺的穷国中国,正在以低息成本向富国美国进行巨额放贷。

  无疑,穷国辛苦提供大量资金,美国则设法大肆消费。美国政府利用中国政府购买的长期债券对美国进行长期投资,大大地刺激了美国国内的投资需求,同时也大大地压低美国长期利率,刺激了美国国内住房投资需求,美国房价也大幅度上升。十分形象地比喻,一个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政府正在大规模的投资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为其巨额财政赤字“输血”。

  被布什总统提名为首席经济顾问的本·伯南克认为,美国外债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常项目的实质性转变”,这种转变将这些国家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借款者变成净放款者。穷国的钱对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资金进入美国后,首先抬升股价,从而既鼓励消费者也鼓励投资者。当股市资金充溢时,这些资金又转向债券市场,导致房价上升,消费更加活跃。

  根据美国Economy.com资深经济学家Gus Faucher 估计,过去两年美国全国住房价格上涨29%。美国房地产行业工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er)估计,从2004年3月到2005年3月,美国东海岸房产价格上涨14.7%,西海岸上涨18.9%。美国二手房产市场的价格也在大幅度上涨,许多人买房不是为了住房而是为了投资,在房子还没有建成之前就已经把房子就卖出去了。

  近几年来,记者每年到美国一次,发现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房价。一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价值4-5万美元的房子,如今已经上涨到70万-80万美元,有点离奇。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研究所主任,目前住在纽约曼哈顿约150平米的公寓中,他告诉记者说:“已经买不起房子了,如果购买这套公寓,市场价格在160万元美金”。

  对出口集团和美国消费者的补贴

  中国对出口集团的大量直接补贴,也是对美国消费者的间接补贴。

  所谓“出口导向增长”战略,主要是日本和“四小龙”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初期这一战略是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政府为了鼓励出口,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减免税收,实行低价租赁土地和低价水电能源,实行各种变相补贴,形成获取大量“租金”的出口利益集团;政府为了保护国内厂商,实行进口替代政策或手段,采用进口关税和非贸易壁垒和障碍抑止和限制进口,形成了所谓贸易顺差,实际上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摘要》数据,“九五”时期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1495亿美元;2001-2003年期间为785亿美元。

  中国政府从1985年以来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1998年以来,出口退税呈大幅度增长,由1998年的437亿元增长至2004年的4200亿元,增长了8.6倍;出口退税占出口额比重由1998年的2.9%上升为2003年的5.6%;出口退税占GDP比重由0.6%上升为1.7%;出口退税占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由8.9%上升为 17.2%(见表3)。从1998年至2004年,中央财政出口补贴累积额为10445亿元。

  一方面,在国内主要补贴外向型经济的沿海地区,这相当于中央财政对这些地区的变相财政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补贴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2004年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的21.1%)、欧盟(占18.1%)、中国高收入的香港地区(占17.0%,其中大部分转口到美国)、日本(占12.4%)。以2004年出口补贴4200亿元为基数计算,专家估计,美国获得30%以上的中国政府的补贴,1260亿元,欧盟获得760亿元,日本获得520亿元,香港地区获得295亿元,共计2835亿元,占中国GDP比重的2%以上。

  专家认为,中国适时调整出口导向增长模式。这一增长模式对一个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的工业化与全球化产生积极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实行这一模式也会出现“发展悖论”,因为这一模式最容易被模仿,也就容易被后来的国家所复制。当更多的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前苏联国家)加入这一模式中,当出口增长大大超过国际市场需求(主要是欧美日三大市场)增长,就会出现出口“增产不增收”,即出口商品数量增长,出口价格下降,出口收益减少。

  总之,中美贸易发展快,问题多,不仅美方有成本和代价,中方成本也一样有,甚至可能更高一些。因为中国属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而美国属于世界高收入国家。有中国专家认为,必须抓住机会适时调整中国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调整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还要调整决策机制和建立评估制度。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