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师资差距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6日 10:30 经济观察报

  应惟伟/文

  教材是经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教育我们的学生?

  笔者1993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学习,后来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攻读博士
学位,应该说对于国内经济学教育有切身的体会。2003年,笔者到伦敦经济学院进行访问研究,并曾旁听了若干门本科层次经济学课程,从而有机会比较中英经济学本科教育的差异。

  好教材还是好教师

  教材曾经是制约国内经济学教育的重要因素。由于种种利益关系,许多教师会选择质量一般的教材,或是自己编著的教材。于是在大学里,同一课程的教材种类极多,比如证券投资学的教材,就曾有数十种之多。《经济科学译丛》出版后,名校普遍乐意采用中文版的国外教材,这本身是一个重大进步。这有利于教师们对经济学课程的内容逐渐达成共识,逐步规范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

  但是,仅有好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同样一本教材,不同教师的处理可以大相径庭。对于水平一般的教师而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或全部线索。这些老师往往还不能全部掌握教材内容,他们对于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更是知之甚少。对他们而言,离开教材就像盲人离开拐杖一样。因此,他们不敢脱离教材,有时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照本宣科。

  好的教师则以教材为线索,常常并不局限于一本教材。在伦敦经济学院,每个教师上课前都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在各个章节都会注明参考哪本教材或专著。需要指出的是,好教师并不仅仅是指能说会道。在伦敦经济学院,我遇到的优秀教师并非个个口吐莲花,很能“侃”,很能讲故事,他们真正的优势在于离学术前沿近,所以能快速指引甚至资质一般的学生(我认为在伦敦经济学院,学生的智力水平也没有普遍超过国内的人大学生的智力水平。)进入前沿,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乐趣。

  以教师为主体

  还是以学生为主体

  刚到伦敦经济学院,有三件事情让我非常惊讶。

  一是该校的学期特别短,只有10周,而国内大学每学期普遍有15-17周(不包括考试周),也就是说,我们的学期比伦敦经济学院长50%~70%。后来遇到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的,得知他们的学期更短,只有8周。

  二是学生每周上课时间特别少,一般10学时左右。而对比国内经济学教育,动辄一周30学时必修课,加上选修课,每周近40学时都出现过。

  三是课型不多。以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课程为例,他们只修四门课,三门必修课,分为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再加一门选修课,如高级货币经济学、高级发展经济学等等。而国内经济学硕士生的课程往往要学十门以上。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硕士研究生要学16门课程,当然,那时我们的学制也长,课程学习时间有两年之久。

  这两类学校,哪种能培养好的学生呢?

  国内的经济学教育可以说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用大量时间进行授课,而留给学生的时间相对很少。因为课多,所以课后没有多少时间和兴趣去阅读与思考。结果,我们的学生既没有弄清楚经典,也不大清楚前沿领域在做什么。例如,我们在国际金融里面学过“特里芬难题”,可从来没有听老师讲过这篇经典文献。考试都考过了,记住了一些知识,但自己没有什么想法。

  而英国这种看似松散的教育制度应该说会培养出一些平庸的学生,但也的确能培养出一些非常杰出的学生。这种教育制度的优点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课后压力,促使学生思考。

  另外,国内经济学教育不重视练习,往往是象征性地写一两篇课程论文了事。而在伦敦经济学院,有大量作业和习题。比如计量经济学课程,每周由教师讲授两个课时,此外每周还有一次习题课,通常由担任助教的博士研究生上。

  师资来源近亲繁殖还是多元化

  国内许多大学的经济学院存在师资来源单一,学术上近亲繁殖的问题。学生们都知道哪个老师是哪个老师的师弟或师伯,老师之间的辈分关系比较重要。这既不利于老师之间的思想交流,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思考。

  伦敦经济学院非常国际化,不仅学生来自100多个国家与地区,教师来源也非常多元化。约有一半教师来自英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而教师们的毕业学校也很多元。听教师们用各种口音的英语上课,非常有趣。重要的是,师资来源的多元化有利于思想碰撞,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

  毕业论文是写作过程

  还是研究过程

  人们常常抱怨,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分析问题能力有待提高。而这些毕业生们也常常抱怨,所学课程用处不大,结果很难分析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我们轻视了毕业论文的训练。

  现在国内本科经济教育普遍不重视毕业论文,有人甚至曾经提出取消本科论文。许多学校的基本要求是字数达到5000字云云。许多老师似乎也不很在意,在对学生的论文指导过程中,基本上重视文字方面,如篇章结构、段落、词句等等。一言以蔽之,把毕业论文简单看成写作过程。把毕业论文视为写作过程的后果之一是,学生缺乏分析研究训练,进行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式写作。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典型的论文结构是先提出问题,再从利弊两面分析问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让人一看误以为是政府领导的工作报告。

  伦敦经济学院的做法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就选题进行讨论,并把论文写作过程看成一个研究过程。从文献收集与评述,到研究路径等都由师生双方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自然初步学会了如何做研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