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现实与理论:两个世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6日 10:29 经济观察报

  陈志武/文

  十年以来,《经济科学译丛》对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使严肃的市场经济学逐步走出“西方经济学”这一“另类”身份。十年过去了,我们经济学人有责任回顾并反思中国经济学的现状。

  现状

  从去年秋天关于产权改革大讨论中,我们看出今天中国经济的现实与传统的经济学教育有某种程度的偏差。那么,如何解读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现状?

  平心而论,虽然正规课堂教育对过去这些年市场经济知识在社会中的普及贡献很大,但唱主角的可能是日益成熟、越来越充满活力的财经媒体,以及直到最近才被逐渐认可的EMBA教育和各类培训班。

  为什么财经媒体和互联网这些“非正规”平台在提供“有用的”经济教育,而高中与大学“正规”课堂却没唱主角呢?为什么经济学这些年落在改革开放的现实之后,而不是为后者领航呢?

  在中国,经济学教育平台大致有以下几种:中学到大学都必修的“非专业”经济学课程,大学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本科和研究生),MBA、EMBA、培训班,还有大众媒体(包括报刊、互联网和电视)。前四种算是正规教育平台,后面为非正规。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他们学的是理工科(特别是1990年代之前更如此),他们在中学和大学上的经济学课程可能是一辈子中惟一正式接触经济学的机会,因此,对多数人而言在这个时候接触到的经济学的内容是关键。对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的“专业”课程来说,经过《经济科学译丛》和其他同仁的努力已使课程内容的“客观性”与“实用性”增加不少,但这些专业学生毕竟占少数。

  虽然正规经济教育如此,现实经济却在风风火火地增长,企业要融资发展,消费者要进行投资与消费抉择,决策者要掌握宏观经济,国际竞争迫使企业家和商人渴望市场信息并能分析把脉各行各业的市场走势,股民要辨别上市公司未来的好坏,等等。

  快速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使过去僵硬的经济学体系无法跟上,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大转型产生出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巨大需求。在正规经济学教育无法赶上的情况下,只好由财经媒体来“补课”,这些年是财经媒体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明星”公众经济学家。

  展望

  过去的经济学教育使正规课堂无法为国人提供分析、理解变革过程中的繁杂经济现象,这一局面给大众媒体提供了一次给社会补经济学课的机会,但EMBA和大众媒体的补课只能解决“近渴”,并不能从根本上代替正规教育平台。为了满足市场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改变中学和大学经济学教材的内容。

  由于中学到大学的“非专业”的经济学是目前大多数人受过的惟一正规经济学教育,过去二十几年的现实告诉我们:市场交易不是像我们以前所理解的“你赚我亏或我赚你亏”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双赢的价值交换;民营化和私人产权也并没过去想象的那么可怕,而是一种增加整体社会福利的制度安排;行政管制不是救世主,他们反而会增加寻租机会、降低市场效率,政府越不管的行业往往是越兴旺的行业……这些和其它市场经济观念应当成为当代经济学教育的核心。

  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市场化,媒体读者对经济理念的需求和耐心也会逐渐减少,人们对“如何赚钱”和商业信息的兴趣会逐步胜过对经济理论的兴趣。迫于生存压力,财经媒体会慢慢减少其“经济学教育”的角色,像《华尔街日报》那样选择更侧重商业新闻与财经信息。经济学教育应该回到大专院校和中学课堂上。这也要求调整政治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的内容,使未来社会人心里掌握的经济学尽量跟现实经济逼近。

  那么,除了经济学教育之外,经济学研究呢?最近二十年许多同仁为改变中国经济研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哈佛《经济学季刊》和英国《经济学学报》当年的创立曾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而中国今天已有不少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类学报,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只看学报的名称而不看其内容。除了这几年像社科院《经济研究》、北大《经济学季刊》等学报之外,一些学报实际上与大众媒体无实质差别。

  正在中国进行的变革包括三大方面:其一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其二是从国有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其三是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这三方面的任何一面都可以给一个社会带来深度的震荡,何况三大变革同时进行呢?由此引出的各种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次百载难逢的学术创造机会,让我们能得到在其它国家没有经历过的经济事实和问题,这无疑有助于深化人类的经济学知识。但是,机会不等于必然的现实,关键还在于学术研究能否自由,这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进步、进化的必要条件。

  当然,上面的讨论可能让人觉得我在声称有“中国自己的经济学”这回事。其实不然,据本人在美国以及其它国家跟各国人的交往,我不觉得人的本性会因肤色、语言或国界而异,只要人的本性是无国界的,经济学就只有人类的经济学,像物理、化学、数学不分种族和国家一样。

  我的意思是,中国的不同经济经历应能帮助我们“证明”或者“证伪”依据其它国家的数据还无法“证伪”的经济理念。如果是这样,通过对中国独特的经济现象的研究,我们或许能排除掉某些到目前还无法排除的经济理念,也能推延出根据其它国家的经历还没能推出的经济理念,但这不是要以“中国的经济学”去替代世界的经济学,而是要对现有理论进行细化和深化。

  中国的经济学研究首先应该领会过去两百多年在世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在那个基础上去创造,这样中国才不仅有“经济”而且还有“学”。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