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当商业逻辑遇上政客逻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5日 17:43 中国经营报

  宁平

  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硝烟正浓时,美国《商业周刊》以“探究‘中国价格现象’”为题,公布了他们的“惊天大发现”(香港《经济日报》的讽刺语):“中国能实现低廉价格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规模极为庞大,在供应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能够使你非常方便地从工厂周围数百家厂商那里买到你所需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

  供应链完善带来的好处,身处其中的企业最能体会。一位港商曾讲,他在广西投资的一家制衣厂,在一次生产旺季时,生产线上的一个关键零件坏了,必须更换,而这个零件必须到广州去买,于是生产线被迫停工两天。

  这就是为什么在珠三角,尽管政府为了腾出地盘来进行产业升级,牵头搞起了“泛珠三角”合作(让较为低端的配套产业在周边扩散),甚至不惜动用税收、环保等手段对一些低端加工业进行限制,但仍然没有看到明显效果的原因。

  IT制造界曾经流传过一句话:“东莞一塞车,世界也要抖三抖。”在东莞,你可以在一小时车程内配齐95%以上的个人电脑部件。换一个地方生产,也许你可以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得到更便宜的劳动力,但配套缺失的成本可能要远高于这些。

  《商业周刊》的这一“发现”,在很多企业看来或许只是常识。起码,美国相当部分的企业是肯定知道这一点的,否则他们不会热衷于到中国进行出口加工方面的投资和大搞“全球采购”。

  但商业逻辑不等于政客逻辑。当本国经济发展遇到问题时,政客们首先想到的是寻找替罪羊,否则,就要承认自己在经济上的无能。而在世界贸易领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中国,恰好成了他们嫁祸的首要目标。

  在这种逻辑下,中国货物美价廉的原因,被曲解成仅仅是因为“血汗工厂”对廉价劳动力的压榨和“政府补贴”。于是,迫使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纺织品进行限制等大棒被轮番祭起。

  《商业周刊》的这一“发现”,或许又将引发美国人新的担心:原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确有基础,并非只是廉价劳动力和“政府补贴”的结果。其实,美国人大可不必如此紧张,因为即使把东莞从95%的个人电脑部件中赚到的钱加在一起,可能也抵不上英特尔一块电脑芯片的利润。

  这一点,美国商人也明白,所以他们才会放心到中国来投资和采购。但政客们又会对此怎么加以利用呢?且看下一步中美贸易走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商业逻辑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