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应该走向世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 02:23 第一财经日报 | ||||||||
中国人发明的围棋最讲大局观,所谓大局观,重要解读之一是:为了全局和长远的胜利可以不计较局部的得失。牺牲局部赢得全局,摆脱小逻辑才能符合大规律。 经济学最忌就事论事,比如现在很多媒体在议论人民币汇率改革,有许多重量级经济学家参加讨论,但大都局限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以及升值多少。当然,说这些高手不懂大局观未必就对,但他们似乎很少讲到如果人民币永远盯住美元,中国如何以自立自强的形象
我一直认为,中国崛起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人民币走向世界。即在亚洲乃至世界是否有更多的国家和企业用人民币进行商品劳务等贸易结算,是否有更多的国家和企业乃至老百姓选用人民币作中、长期外汇储备,人民币是否与世界其他主要货币一样在国际市场上挂牌交易。按这个标准衡量,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更受欢迎,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对中华民族和每一个老百姓都是幸事。 当然,世界货币必然要浮动,想成为世界货币的人民币必须先选择浮动汇率制,这是前提,也是大局。 大局观的另一个要点是:必须符合世界潮流。在对世界潮流的把握上,蒙代尔堪称大师,比如他设计的欧元就是选择浮动汇率制——无论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在短短几年间,欧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波动幅度超过80%。对欧元的大幅度波动,蒙代尔说不怕,因为欧元是世界货币,必须能够经受国际市场顺境与逆境的考验。蒙代尔说,在一个更为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一国的货币主权和财政政策效果更多地受到外部世界的制约。经济学越来越难以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新的挑战。 在今后的时间中,世界将怎样?世界的货币体系是什么样?谁也说不清。但俄罗斯已经明确表示,在未来的两年实现卢布的自由浮动,印度也作了这样的表示,亚洲和世界的许多国家都表示要尽快地过渡到浮动汇率制。 为什么这么多的国家要选择浮动汇率制?是不是它们都想成为世界货币?未必。但它们相信,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不可避免。现代市场经济必须是金融开放的经济,一个国家货币的价格——利率——必须以汇率的市场化为前提。 更重要的是,制度成本是创造财富之最重要也最不必要的付出,而市场的不接轨是最大的制度成本。当一国的制度机制不利于市场交易时,人们的相当一部分勤劳是为了对冲制度成本。这些国家的公民不仅必须更勤奋地工作,而且只能得到更低的收入。劳动力价值只有在更大范围的市场中进行比较(交换)才能体现出它真正的价值,一国的货币只有在世界范围内流通才能体现出准确的价格。而市场障碍——即“本来可深化的市场”因缺乏制度保障而半途而废,或市场被人为局限在地区或国家以内——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人们的低收入水平,劳动力价值被低估,货币的价值也被低估。中国近20年的GDP以年均超过9%的速度在增长,劳动力的素质显著提高,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却越来越低。 在过去的三年间,由于美元贬值,人民币跟随美元对世界所有国家货币贬值,造成中国东西太便宜的假象。因此,更多外国人愿意来中国投资,更多的“热钱”要来购买中国的房地产和股票,更多的国家愿意进口中国的廉价商品。同时,有更多的政客“代表”本国的劳动人民攻击人民币“损害”了他们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但是,在外国的劳动者怨声载道之时,中国的劳动者也未必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果实。因为这些增长有些变成了外汇储备,变成了美国对中国的负债,变成了源源不断流向外国的廉价商品。与此同时,中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被延误了,中国的市场化被延误了。 在新经济时代,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交换价值和储备价值的完整循环构成新的劳动力价值理论的因果关系。在这三个环节中如何实现储备价值的保值增值地位格外重要。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比较已经国际化,所以,劳动力价值储备的选择也必须国际化。而在长期储备的选择中货币是比例最高的。货币长期增值的潜力源自生产要素的增值潜力,而在诸多生产要素中,中国在劳动力、土地、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有后来居上的优势。所以,世界货币体系呼唤中国的加入,人民币以及在人民币基础上建立的中国元或中华元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最有希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一种储备货币。 中国经济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崩溃吗?我只想说,在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肯定要调整,调整的过程肯定有企业作出牺牲,但换来的将是:中国的金融体系顺利融入世界现代市场经济的潮流,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将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大局观的基础还是实力。中国26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财富积累已经为人民币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条件,人民币具有这个实力,这是世界众多国家所期盼的,也是我们自己应得的。(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营业部高级经济师)插图/苏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