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不应宽容虚假保健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 06:57 中国青年报

  方舟子

  从2000年开始,我越来越关注国内科技、教育领域的弄虚作假现象,被称为“学术打假”。到现在,屈指算来,与我或多或少有些关系的事件已有大约400起。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医疗保健领域,这大概也是“学术打假”中最得人心的部分。普通公众未必十分关心学术界内部的猫儿腻,但对与自己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产品,却非常希望知道真相究竟如何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此很不以为然。在对待虚假保健品、假药的问题上,为之开脱的一个常见借口是:“即使它们没有效果,也吃不死人!”

  上个世纪80年代,发生了全国第一起假药案———晋江假药案,我记得其主谋在法庭上就是如此为自己辩护的,他们制造假药的原料用的是淀粉,害不了人。虽然这番辩护并没能挽回主谋的性命,但是我怀疑现在那些贩卖假保健品的人,以及那些由于保健品生产给地方经济带来好处而对之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官员,可能还都抱着同样的心理安慰自己。

  假保健品、假药当然害得了人。它们有的在长期服用后会产生毒副作用,即便其成分就像白开水一样完全没有毒副作用,也同样在害人。假保健品、假药的消费者往往是那些患有疾病的人,由于听信了虚假广告而将它们当成灵丹妙药使用,乃至放弃了正当的治疗,会因此贻误病情,甚至有性命之虞。假保健品、假药的害人之处,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是经济上和心理上的。为成本低廉、无效的东西浪费了大笔的金钱,造成重大的经济负担,而一旦发现了事情的真相,那种受骗上当的感觉,也让人心理难以承受。如果我们考虑到那些受骗上当的人,往往是那些生活并不富裕、最不该被骗的可怜的人,这种害处就更大。

  吃保健品是中国人“进补”传统的延续,今天的假保健品、假药也利用人们的这一习俗,经常打着祖国传统医学的招牌迷惑人。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如何看待中医中药的问题。我小时候也和几乎所有中国人一样,免不了会看中医、吃中药。到高中以后,由于阅读生物医学著作之后受到的生物医学方面的训练,使我能更专业、更清醒地看待中医药的弊端。

  几年来,我陆续写了一些批评中医的文章,无非是要告诉人们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中医,更不要忽视中药的毒副作用。最近有一篇文章说:“不久前,网上一篇署名为方舟子的《就这样被慢慢毒死》(见《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2005年3月30日)的文章,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关注。尽管文章中有太多偏激和片面之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上对中药的安全性存在着不解和担忧。”

  我的文章介绍的不过是一些生物医学常识,基本上反映的是生物医学界的主流意见,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媒体上以前很少有这样的声音而已。”如果把理性、客观的批评当成了“偏激和片面之词”,掩盖真相,对中医药暴露出的问题百般宽容,置公众健康于何地?

  当前中国假保健品、假药泛滥,不仅仅是由于缺乏充分的批评、揭露,而且还由于缺乏监督、处罚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仅有科学是不够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点生物医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并具有科学的怀疑、实证和理性精神,不至于轻信虚假浮夸的宣传,那么至少能够做到自保,减少受骗上当、危及身体健康的机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保健品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