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拼资源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 02:38 第一财经日报 | ||||||||
2005年广东的电力缺口将达到全国总缺口的24%,成为中国最缺电的一个省 本报记者 霍宇力 发自广州 在广州生活的30多岁的王俊花女士,最近几周都在为一笔价值数千万元的“大生意”忙碌——国内大型家电生产企业美的集团,需要在其位于顺德的大型厂区内安装综合节电系
王俊花所在的广州都围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综合节能系统,美的集团仅是最近以来这家企业骤然增加的客户中最大的一家。“就在周五(17日),我们公司才跟顺德陈村镇路灯所签订了一条道路的路灯节能工程,而在下周二,我们在阳江阳东县政府办公大楼的综合节电项目就会完工。”王俊花上周六(18日)告诉记者。 在即将进入最炎热的七八月份的广东,这只是突然升温的综合节能系统行业的一个例子,这些经营环保产品的企业,在2004年上半年以前,还非常萧条。 负荷高压线 直接吹旺这个行业的,是广东供电部门为了应对今年“电力紧缺”而出台的一条行政命令。这条命令要求省内的“用电大户”,在每天的用电高峰时间段,用电负荷必须少于政府给企业规定的数值,否则供电部门将会进行“拉闸”。对于像美的这样的生产企业,停电造成的损失,要远高于在整个厂区内安装节电系统所花费的几千万元。 不仅如此,广州的天河城、中华广场等多家大型商场,从去年年底开始,空调温度不能低于25度,同时也要关闭部分商场内外的霓虹灯以保证不超过供电部门规定的负荷数量,令广州繁华的商业区也减少了亮色。 如此强硬措施的出台,其背后是广东今年巨大的电力缺口。广东省经贸委副主任杨建初表示,今年广东省将进入“缺电”最严重的一年。杨建初上周二(14日)在“粤港清洁生产交流会”上发言说,2005年广东的电力缺口将达到全国总缺口的24%,成为2005年中国最缺电的一个省。杨建初透露,预计今年广东总用电量和最大电力负荷将分别达到2745亿千瓦时和4600万千瓦,缺口分别为9%和13.3%。 一直被忽视的节能措施 广东急转直下的用电形势,已经触动了这个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经济神经,尤其是在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的珠三角。 在全国也面临电力紧缺,不可能寄希望于从外省调电的困局背景中,政府和企业同时意识到,“节能”是应对缺电的一个有效措施,而广东恰恰存在着一直被忽视的巨大节电潜力。 如美的的综合节能系统,其设计效果是整个厂区省电30%。王俊花告诉记者,要达到这个效果,其实技术并不复杂。比如美的厂区的灯光,通过加装一套稳压系统,减少电压不稳影响灯光效果而造成的浪费,能节电20%以上。而厂区几个大型动力系统,采用智能化控制,也可减少空载时的用电量。 据介绍,目前国内外节能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一直以来,广东节能技术的采用率却十分低,这也是广东的能源利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原因。 能源困局警示 目前广东的能源困局在于,硬币的一面是巨大的能源缺口,另一面却是低下的能源使用率。杨建初列举了一系列的数据:广东省每万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6.2倍,美国的2.3倍,是欧洲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 记者在连日采访中发现,形成这样的能源困局的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是在招商引资的政绩考核导向下,地方各级政府对电价采用了财政补贴。 记者面前有一本广东某个粤北山区县的印刷精美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其封面用几句话概括区域优势——“这里有全省最低的电价,这里土地‘零地价’,这里有优质高效的服务”。结果这个县去年上半年的经济发展成绩是,GDP增长13.5%,用电量同比增长46%。 在记者广泛收集的广东多个地区2001~2004年间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中,类似的电力优惠政策表述比比皆是,如“(低于物价部门定价的)优惠电价维持5年不变”、“新办企业电价按物价局规定的电价降低0.05元/千瓦时计收”、“电价每千瓦时不高于0.5元”、“高新园区内电价下调20%”等。据新华社报道,广东省北部某个地级市,2002年财政资金补贴企业电价数量高达1亿元,被批评为“拼资源式的发展”。 但经过“拼资源式的发展”,结果很快在2004年就引来了新一轮而且是规模空前的能源困局。 广东省统计局公布,广东目前85%的能源要从外省或者外国进口解决,但能源的用量却高达13099万吨标煤,约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8%。广东省环保局的监测表明,广东的酸雨面积高达70%,有的地区酸雨pH值高达4.7。 我国水电资源集中在西南省份,煤炭资源集中在华北省份,经济发达地区则是东南沿海省份。目前广东的能源困局,同为经济大省和能源小省并存的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也已经或者正在浮现,因此关注广东如何破解当前能源困局,其意义并不仅限于广东。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