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温饱还要活得安全 牛奶还有多少光明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9日 16:05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光明”声望大跌消费者倒吸凉气 受到“回奶事件”和“早产奶事件”影响,光明乳业声望大跌,企业股票连续收出阴线。在短短的5个交易日里,光明乳业股价下挫0.85元,累计跌幅达到17.42%。市值缩水超过1亿元。光明的系列产品在全国范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些恐怕
是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佳芬没有料想到的。她在“回奶事件”曝光之初,以一贯的强势姿态断然否认了郑州子公司加工生产过期奶:“光明不可能做这个事情!”但后来事情愈演愈烈,她再没有发表公开的声明。 光明乳业这件事确实让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连拥有几十年光辉历史和强大现状的“光明”都能出事儿,还有什么不可能? (据新华社电) 追忆前尘往事时 风光的时候,国内乳品大头甚至把国际巨头都赶跑了 近年来,国内乳品业竞争一直相当激烈,几大国内乳品企业逐步掌控大局,他们不仅兼并了很多地方中小型企业,还把国际乳业巨头渐渐“驱逐出境”。这种竞争让很多消费者感到高兴,因为在很多人心目中,与“物美价廉”结合得最密切、最有可能的当属国内知名企业。 同时,这些乳业巨头以及他们的掌门人都有很多荣誉和光环,伊利、蒙牛、三元莫不如此,光明乳业和王佳芬也不例外。多年以来,他们也已经成了大众心目中“值得信赖的生活必需品”。 冷不丁也有不和谐音 有企业胆敢把奶品的标注日期提前一星期呢 但总是有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声音从乳品业中传出来。同这次光明的“早产奶事件”很相似的一件事,某知名企业以前也曾传出标注日期提前的消息。同这次有些业内人士反映几乎相同,当时也有人说,这是乳品行业的一个行规。 记者此前在采访一家乳品企业时也发现,该厂生产的鲜牛奶在出厂前其实已经在库房里堆放了近一周,但生产日期标注的并不是下线的日期,而是一周后的出厂日期。企业有关人员称,牛奶在库房里的这一周是生产过程中必需的,因为要抽出其中的部分产品进行检验,检验结果需要数天才能出来。企业称这样做是对产品负责,这也是行业内的一个普遍做法。 业内不以为意,但作为消费者听起来确实匪夷所思,这一周不是时间吗?消费者的知情权在哪里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 有人披露,九成原奶在进入生产线之前就已经被污染 此次还有业内人士披露,九成原奶在进入生产线之前就已经被污染。其根本原因是近年我国的乳业发展很快,但奶源并未有根本性改观,奶源一直紧张。大型乳品企业在抢购奶源的过程中,大部分用的还是农户散养奶牛的原奶,这些奶源在进入生产线前污染严重,这是导致奶产品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另外一些原因听起来更加令人发指。在饲养奶牛的过程中,有的农户为提高产奶量,会在饲料中添加重金属添加剂,导致奶源含有超标的钾、汞等重金属。 同时,乳品业的恶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几个知名大型企业的负面新闻中,总会有类似于“竞争对手搞鬼”的猜测传出来。伊利和蒙牛的斗争一直没有消停,这次光明事件也有类似传闻。 出事了能怪谁 一颗老鼠屎毁了一锅粥,子公司出问题母公司跟着倒霉 传闻并不一定真实,但生存之艰难已经可见一斑。一些大型企业在扩张过程中,管理出现了漏洞,这成为千里之堤上的蚁穴。郑州子公司问题被曝光后,王佳芬对外透露,对于郑州这个厂,光明总部并没有派人过去管理,管理层是原班人马,总部通过会议等形式进行信息管理。 也许对于光明乳业来说,郑州子公司只是其庞大网络中的一个小环节。但对于这些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消费品,声誉出了问题,有时带来的就是灭顶之灾。在新华网的调查中,超过80%的人表示无意购买光明牛奶。 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放心地喝呢?小企业的产品喝出了“大头娃”,大型企业用的是污染奶,国际名品雀巢奶粉含碘超标…… 我们只是消费者 我们只想问问,还有哪些是我们不知道的? 就在今年“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佳芬一口气就递交了两个关于食品安全的议案:一个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一个关于尽快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立法程序。她认为,必须尽快启动《食品安全法》的立法程序,从法律上、产业链的管理上保证市民吃到放心的食品。现在听起来真是让人感慨,再提这样的议案,王佳芬也许会强调一个内容,食品安全也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 看来,解决温饱只是解决了吃饭问题的一小步。在能够活下去的同时,怎么样努力活得更安全,这一点看起来似乎更难。(广州日报稿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