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乌托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9日 15:23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勾新雨 北京报道 “北京市目前最大的雄鹰雕塑是多高?” “两米。”
“全国的呢?” “六米。” “那么我们就来个十二米的!” 这是1988年底,纪念首钢改革十周年,有人向当时的首钢领导人请示鹰应该建多大时的对话。不久之后,一尊十二米的不锈钢雄鹰雕塑就矗立在了首钢的厂东门。 当时,虽然承包制的成功仍然受到争议,但首钢却由此走上了辉煌的顶点。近乎失控状态的首钢是全国效益最好的企业,不但要在山东建设齐鲁大钢厂,而且还准备兼并国外的铁矿向海外进军。 据1991年的《经济日报》报道,1990年固定资产排名在全国20之后的首钢却超过了鞍钢、武钢、大庆油田等老大哥,夺取了全国企业实现利税的第一名。从1979年到1990年,首钢的年利润增速高达20%,钢材产量增长了2.25倍,职工月收入从61.5元增长到280元。 当年的另一篇报道的题目是《假如我们有一百个首钢》,一百个首钢占全国大型企业的1/5,上缴国家1500亿元,相当于国家一年预算收入的一半。 今天,北京当地媒体仍然充满留恋地回忆着,从首钢的幼儿园到首钢的汽水。 据相关报道,上世纪90年代初,首钢曾在石景山的苹果园投入巨资,建立了一栋四层10000多平方米的职工消费商贸大楼。商贸大楼里的商品品种齐全、没有假货,而且价格相当便宜,据说像水、电、暖、人工费、运费等都不记入商品的成本,商品比社会上的便宜近两成,那时候石景山区商场的家电都卖不动。 为了让首钢职工和家属不出厂区和家属区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用品,首钢还在每个家属区建立服务代销点。当年首钢还有福利分房的政策。总之,吃的、喝的、用的都不用发愁。 首钢的成功不惟有自身的努力,而国家的超常规的政策支持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便是没有企业后来的动荡,这样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吗? 时过境迁,首钢厂东门前的不锈钢大鹰早已经被一家公园买走,取而代之的是一排迎风招展的国旗;因为难以承受巨大的负担,首钢商贸大楼也在1996年时关门大吉。 今天,在首钢的迁安厂区,一座200万吨的炼钢厂拔地而起。据迁安市首钢办的人士介绍,这个1648人的工厂没有食堂,职工的餐饮全部依托于当地的三家饭店。首钢在这里就是集中精力发展钢铁主业,其他社会功能完全交给市场。 工业项目求大求全,迷信国家资源配置的力量,希望通过一个大项目一蹴而就地发展一方经济,在今天的充满争议的重化工业热潮中,这样的思维仍然存在。 在迎接首钢到来的河北,当地媒体《假如再多几个曹妃甸》为题热情洋溢地描绘着美好的蓝图。河北省高层亲自点名,要求当地的一位知名作家为曹妃甸项目撰写报告文学。据悉,该书25万字,将在今年下半年出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