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我们实际承受了多重的税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8日 12:43 证券时报

  □吴向宏

  前不久,《福布斯》把中国列为世界上税率第二高的国家。有不少人就反驳《福布斯》,认为它比较的是名义税率,并不正确。较高的名义税率并不一定导致较重的税负。要真正比较税负,应当以实际税负为准。

  实际税负,也就是国家实实在在征收到手的税入。这也是实实在在摊到了每个公民头上的负担。中国的实际税负有多重?2002年,中国中央国税收入11684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1.4%。同一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入为18607亿美元,占其GDP比例为17.8%。这样猛一看,中国的实际税负似乎很轻,财政似乎还有大大“增收”的余地。大概正因为如此,尽管民间关于税负太重的声音早已不绝于耳,我国政府似乎仍在执行“增收”的财政政策。

  问题在于,上述表面的比较,存在两大基本错误。衡量的并不是“实际税负”。

  首先,国外政府财政收入中,非常大一部分是社会保障缴费。以美国为例,2002年美国联邦政府收入中,社会保障缴费高达7503亿美元,占联邦政府收入的40%还多!社会保障缴费在一些国家也被叫做税收,如美国称之为“工资税”,但它和财政性的税收(所得税、销售税等)有本质区别。它是专款专用的,财政对这笔钱只起到“经手”作用。一手从部分居民(工作者)那里收上来,同时另一手再向其他居民(主要是退休者)以社保津贴的方式支出去。国家无权把这笔经费挪做任何其它用途。严格意义上说,它是政府管理的一种全民强制性储蓄,并不能被看成是人民的税收负担。

  中国社保收支是单独列支,除少数差额由财政补齐外,并不体现在财政收支上。这就使得中国的税负表面上低于美国。如果我们剔除社保缴费收入,再剔除其他一些零星的非税收性收入,直接比较中美两国财政性税收占GDP的比重,情况便发生巨大的逆转:美国联邦政府税收/GDP的比例,立刻下降到10.3%,已经略低于中国(11.4%)。

  其次,比较实际税负,必须以“可征税收入”为基数,而不能以GDP为基数。这是因为,任何社会、任何政府,都必须容许个人留下足够的基本生活费用。这一块是不能征税的,若征税就会严重危害到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举个例子,对一个月挣一百万的富翁,你可以收他百分之四十的税,他还能活得挺美。一个月只有一百块的人,如果你再拿走四十块,他就可能饿死。

  因此,比较两国人民的实际税负,必从GDP中剔除那些不可征税的基本生存开支。这个基本生存开支应当包括吃、穿、住等。剩下来的就是“可征税收入”。很明显,我国人均收入低,绝大部分人的收入都在满足基本生存开支的需要,“可征税收入”只占总收入的很小比例。相应地,在毛税负接近的情况下,中国的实际税负要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做了一个小小的计算:仅仅从中美两国GDP中剔除食品开支,用“实际税负=全国税收/(GDP-基本食品开支)”的近似公式。结果是什么呢?以中央(联邦)税收来说,中国实际税负立刻大幅度上升到14.8%,而美国依然只有11.5%。二者比较,中国人实际承受的中央政府税负,比美国人承受的至少高出了28%。可以断定,假若把“穿、住”的基本生存开支包括进来,中国的实际税负还将继续显著上升。我个人估计,中国人的实际税负,在中央政府层次上,超过美国人恐怕有50%左右!

  而且,中国的税收征收率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换句话说,在税还没有收齐的情况下,中国人的实际税负已经大大高于了美国。要真是强化征管、把税收齐了,我们的税负岂不还要进一步升高?

  上面引用的都是2002年的数据。当年,美国朝野的共识已经是税收过重,朝野两党共同通过了一个10年期12万亿美元的大幅度减税政策!这样看来,我国财税政策更应当有一个大的调整了!应当从“增收”转向“减负”,特别是减低中低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藏富于民,才能更好地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