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问询家庭出身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 14:12 中国青年报 | ||||||||
徐林林/文 上海某大学要求学生填写一份《高等学校毕业登记表》。填表时,看到“家庭出身”这一栏,大家都不知该怎么填。问老师,老师含糊其辞,说你们爹妈做啥工作就填啥。可好多学生还是瞪着表格犯了难:如果父亲7年前从工厂辞职后全身心炒股票,收益颇丰,现在填“无业人员”肯定不妥当,但填“股民”又似乎不伦不类。出于无奈,大学生们只得向当
大学毕业生不知怎样填写“家庭出身”,在40岁以上的人看来可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相信他们转念一想,就会感到这的确是个问题。“文革”期间,“家庭出身”如何与一个人的命运密切相关,比如地富子弟,想当兵、招干、上大学,就很难过政审关。 虽说现在不兴这一套了,但填表的麻烦也跟着来了:按照人事部门的要求,家庭出身应填写本人取得独立经济地位前的家庭成分。凡随父母生活长大的,应按父母的职业(如工人、教师、干部、军人、职员、个体工商等)来定。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的父母既当过兵又做过工人,后来又因改制下岗从事个体经营。那么,是填军人好,还是填个体户好? 如果填个体户,当年饱受“血统论”摧残的家长可能担心孩子择业时遭到歧视———实际上,某些用人单位就认定出身书香门第的应聘者一般比在普通工人家庭长大的“素质”高一些。面对这样的用人潜规则,怎样填写家庭出身自然不是件小事。 然而,从法律角度来说,不同出身的公民拥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完全一样,并不存在三六九等之分。法官在办案时,既不会因为当事人出身豪门而从轻发落,也不会由于当事人出身贫寒而从重判决。因此,还像过去那样将所谓的“家庭出身”留在登记表上,塞进个人档案材料,除了给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带来麻烦外,早已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家庭出身”一栏之所以至今仍然留在《高等学校毕业登记表》里,我想,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教育部门在人事档案管理上不思进取,机械地照搬已经过时的那一套办法,甚至连登记表的填写内容也懒得作半点改动。二是缺乏人文关怀,教育部门很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考虑如何规避走向社会后可能遭遇的冷落与尴尬。 我以为,登记表上“家庭出身”的问询既打着极左时代的阶级烙印,又不符合眼下对公民身份的合法认定,应该及时删除。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