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商品的一个经典讲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 07:21 第一财经日报 | ||||||||
蒋耀波 “一个地方同时具备态势、内在力量和丰富资源这三个条件,就可以成为战略要地。”著名《海权论》的鼻祖马汉100年前在美国海军学院授课时,不止一次强调这个观点。 对这个结论的注释,最初更多地还是体现着某种地理学上的概念,而近30多年的历史
岂止完善,说推向极致也不算过分。最经典的例子首推中东——对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商人和战略研究者来说,没有一个海湾能比被称为波斯湾的那个水域更吸引人了——因为石油。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如是说。 我记起了与这个经典例子相关的一段经典故事—— 1973年秋,在阿拉伯和以色列不断爆发战争的背景下,地处波斯湾的中东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宣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短短3个月内,油价上涨了4倍。几乎一夜之间,世界经济的结构就被击垮了。 ——欧洲的工厂一片漆黑,美国的加油站前排着长队,世界范围的物价飞涨。新时代的石油,给西方上了一堂活生生的、令人吃惊和异常痛苦的一课。 这一课,让石油的定义如此清晰:应记住,石油不是茶叶、咖啡那样的一般商品,石油是一种战略商品。说这句话的是曾令西方各国毕恭毕敬的沙特前石油大臣亚马尼。 一个“战略商品”,似乎把与石油相关的所有问题都归纳在一起了,并且许多重要问题的答案都由此一语道破。 这一课,让中东第一次成为西方世界眼中新的战略中心,并且改写了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则。 这一课,让日本几乎在“下课”的同时就大力调整了产业结构,更多地向高新技术与服务业倾斜,并竭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对这一课理解最深、消化最透的当属美国。14年前的“沙漠风暴”行动和硝烟还未散尽的对萨达姆政权的成功摧毁,不仅仅完成了对战略商品的战略控制,同时也对现实的战争概念给予了新的解释:今天的战争,首先是经济战争,然后是政治战争;只是在难以避免的情况下它才是一场军事战争,而且常常是通过不发达国家进行。 如果说这一课对俄罗斯有什么影响,恐怕要应了我们现如今很时髦的一句话:没事常常偷着乐。俄罗斯的石油资源太丰富了,无须为在国外寻求供应源而发愁。有报道说,俄罗斯目前石油平均日产量接近800万桶,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所以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把石油视为可以用来同西方进行政治抗争的有力工具,没有人可以忽视他们手中的这一枚举足轻重的筹码。 很遗憾,30多年前的那一课我们缺席了。 缺席的结果是什么?是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是关注了会战、关注了产量、替代产业、股份制改造、企业市场化等等,一切都在战术层面(偶尔一两次战略层面)展开……这就使得在我们的概念中,对石油太习以为常,太不以为意了;缺了这一课,我们就真的读不透甚至读不懂1973年后出现的那个新兴学科——地缘战略学,而这正是石油经济自成体系、独立于经济法则之外的关键。 进入新世纪,当中国石油的进口量接近或超过一亿吨,几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问题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中石油在斯拉夫石油公司竞投失利,中、俄、日石油管道之争忽明忽暗…… 我们这时候可能才猛然发现:我们以往最不容忽视、最不该忽视的,可能偏偏被我们忽视了——那便是从战略高度来认识、从战略位置来考虑石油的问题。 我们不禁要问自己:我们有过认真地把石油当成“战略商品”的时候吗? 不用说,缺席的课迟早是要补上的。 如何补课?从哪里补起? 我觉得,最有效的办法,不妨借鉴一下学得最好的“同学”的“读书笔记”。 美国能源部近两天公布的最新石油供应报告说,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已达6933亿桶,高出去年300亿桶,并将提前实现政府全年储备增加7亿桶的目标,这是该储备启动30年来首次接近“满仓”。 我特别注意到这个时间概念: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建立于1975年,这就是说,几乎就是在“石油危机”那一课下课之后就迅速地启动了。 而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启动,不过也就是近些年的事。 早也罢,晚也罢,启动就好。对当今中国来说,储备一种战略意识,启动一种战略思想,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战略思想锚地,是大局大势,可能比多储备几天石油更重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