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救市要治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 19:07 中国经济周刊 | ||||||||
股市似乎“暗恋”6月6日-9日这几天的中国式“吉日”。 6月6日,股市早盘上证综合指数8年来首次跌破1000点关口,最低探至998.23点。随后沪指便大举上攻,一举收复千点,最终以1034.38点报收;7日仍是整体下跌;但到了8日,上证指数上涨84.64点,深成指上涨227.14点,两市涨幅均超过8%,成为2002年同期因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政策即6.24行情以来最大的单日涨幅。有人甚至认为,“6.8行情将载入证券
面对突然大红大绿似川剧“变脸”游戏的行情,股民迷茫中不知所措,而大多处于观望状态。对于暴跌,市场并不意外,因为这是股市持续4年之久熊市行情的一种延续而已,1000点一直是个心理点位,可谓“众望所归”;同时这也是基本挤净泡沫后从而使股市真面目彻底水落石出,是股市在长时间的非理性繁荣之后的必然的理性沉淀,正如“尘埃终有落定时”。 对于暴涨,则有更值得琢磨的地方。一是这是在暴跌之后的暴涨,二是这是在没有任何及时的突发性利好消息的情况下的暴涨,与过去刺激暴涨的因素大不相同。这说明,暴跌只是股市行情开始进入上升通道的“黎明前的黑暗”,而暴涨则是投资者重拾信心的一个积极的市场信号。 这种信心,来自于过去一年多来中央和有关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以民为本和“宁可短痛也不长痛”的着力治市而非救市的政策,是许久以来诸多利好因素的集中爆发。 去年春《国九条》颁发,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发表6条意见;近期《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管理办法》制定完成,保险资金入市指日可待;《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将资本市场的改革纳入“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框架之内并冠以首要位置;股权分置改革进入试点工作;下一步上市公司将被允许回购股票。但有意思的是,诸多被监管层和理论界看重的利好消息,在出台的前后并没有招来积极的市场反应,行情反而仍呈加速下跌之势。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投资者长期遭受打击,难以重振信心,于是观望心态严重,所谓“先发展易,后治理难”。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就会发现,注重短期的政策效应的内容在逐步减少,而更加重视着眼于长期健康发展的制度性建设,也是从根本上来考虑解决长期困扰股市的体制性问题。只是由于采取了尽量照顾市场可承受能力的渐进作法,投资者短时间内难以看清中央和监管层的良苦用心,而仍然按照惯性思维将此简单理解成了“理所当然”的“救市”行为。 “日久见人心”。时间和实践都证明,救市既不应是政府行为,从最终效果来看也起不到真正的拯救。中国的股市的复苏,政府不能靠一时的“售之一鱼”,而应该靠根本的“授之以渔”,不能简单地靠“输血”来维持,而要培养起股市的“造血”机能。 这个“渔”,这个“造血”机能,就是要从股市是市场经济支柱的高度来认识,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遵循股市的融资功能源于投资功能而不是相反的原则,加强诚信和法制建设,以彻底的治理整顿而不怕短期阵痛的勇气,致力于股市的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等到哪一天我们的股市不再暴涨暴跌,不再靠投机碰运气,不再按“点”吃饭的时候,我们的股市也就健康了。只要健康,发展的快慢本身就不是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