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容易 整合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2日 16:38 《财经时报》 | ||||||||
对于已经初具规模的中国企业来说,在经历了最初的原始积累到本土市场的商战贴身肉搏后,它们开始憧憬国际市场的风光。 于是一系列并购就此发生,TCL合资阿尔卡特手机、联想鲸吞IBM PC业务、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
许多年前甚至不敢想象的著名企业,居然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中国公司的一部分。这确实让人欢欣鼓舞。 但当波澜壮阔的并购行为曲终人散时,资本方和管理层真的看到了预计中并购为公司带来的规模效应、管理协同、成本降低和良好的财务效果了吗? 尽管这些并购案的发生时间都并不长,但从TCL与阿尔卡特成立合资公司8个月后,TCL全资收购将合资公司变为子公司来看,TCL显然已经在整合中碰到了一定的困难,而截至到双方分手,TCL手机的毛利率已经下降至5%,同时合资公司亏损3577万欧元。 作为单一的案例,也许并购本身的成败不能以短期现状来判断,但作为海外并购,如果不能在2、3年内完成整合,高昂的成本就会让并购方无力为继。 而许多的市场人士也一直提醒着这些雄心勃勃的企业,全球的并购案,有一多半最后是以失败而告终。 不少企业人士认为,从国外企业的发展来看,最早是欧洲国家,在完成了工业革命之后,就开始了全球拓展,随后是美国,到了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崛起,日本企业开始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收购,进入90年代则轮到韩国企业的风头正劲。 而现在由于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产业大转移的趋势,是促使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然选择。 也有经济学家并不认同这一点,日本在80年代后期的过度盲目扩张,实际上也是诱发日本经济多年衰退的原因之一。 中国目前企业状况是,从制造贴牌的低技术含量的积累资本、到通过资本反向收购高技术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这本身也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一种思路。在核心技术上的缺乏,是可以通过海外并购而获得的,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海外并购实际上是有帮助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 中国、印度等低成本国家的制造业崛起,让更多的欧美企业希望放弃自己的制造部分。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技术上的领先者更愿意将制造业和部分终端产业等非主营业务剥离或出售。 从少量的先行者来看,也许成败与否并不具备普遍性。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整体上大规模地对外投资收购的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在没有更多的整合能力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向海外收购还为时尚早。(张翔)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