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买油买矿慎用国家安全名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0日 20:15 《中国企业家》

    如将海外买矿、买油和“国家行为”、“国家战略”联系在一起,只能使自己越来越被动

  中国的“国家石油安全”是近些年国内舆论持续关注的一个极热门话题。特别是近两年蔓延全国的“油荒”、“电荒”更让“石油安全”的意识深入人心,甚至普通的老百姓也开始加入到“担忧者”的行列中来。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自然也
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一大焦点。

  “石油安全”问题真的像有些专家学者渲染得那么可怕吗?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秦晓认为,其一,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与其它普通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流通性极强,“不存在买不到的问题(正常情况下),只有价格高低的差别。”在这个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国家石油安全”问题,并不存在。其二,石油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战争),它确实关系到“国家安全”,在这个层面上,才有“国家石油安全”的问题。

  秦晓的分析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大家都知道,现在国际上对中国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以至于资源需求,有一个不大尊重的形象比喻,叫做“中国饿虎”。这个说法大抵也是事实。但问题在于,外国人这么讲,我们自己也跟着瞎掺乎,把市场意义上的“石油供应紧张问题”与战略意义上的“国家石油安全”问题扯在一起,不分时间和场合地大肆渲染,这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推高了国际油价,进一步加剧了能源紧张的局势,更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崛起的一片恐慌。“安大线”、“安纳线”的一波三折;收购“尤科斯石油公司”的失利,美国对中国开发伊朗石油资源的横加阻挠,等等,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高调宣扬“国家石油安全”惹的祸。

  按照秦晓的理解,海外买矿、买油从本质上看,应把它当成一种企业行为、市场行为,切忌和“国家行为”联系在一起,否则只能让自己陷入越来越被动的“怪圈”。

  事实上,全球范围内的石油资源在二战以后,已经被西方大石油公司几乎瓜分完毕。中国的几大国家石油公司近几年才开始真正实施所谓“走出去”战略,在西方大石油公司的控制下,能够获得多少有价值的石油资源,能够多大程度上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结果不难想见。恐怕更多地还得依靠从石油现货和期货市场购买。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也经历过海外疯狂找油的历史,但是现在看来,在控制石油资源的国外大公司名单中,又能发现几家日本企业的名字呢?

  当然,从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角度,有一件事可以做、也必须做,就是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但这种事情也得是“多做少说”、甚至是“只做不说”。否则,难免被国际石油大亨们算计,成为“高价储油”的“冤大头”。

  (杜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