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解读国有企业改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 11:19 卓越理财

  王永庆,男,1954年6月生,1985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经济学硕士,注册会计师、高级审计师。曾任财政部会计司主任科员、国家审计署外资司处长、审计科研所副所长、审计署济南办事处副特派员、国务院稽察总署第十办事处主任、中央企业工委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资委监事会高级监事。多年从事会计、审计、国有企业监督检查工作,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撰写发表财经著作20余部、文章30余篇。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20多年的国企改革之路充满了艰辛和风雨,其中对于国企改革成败的争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没有停下脚步。带着对国企改制中的种种问题,本刊采访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监事王永庆,他为我们细致深刻地解读了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为什么改制改不下去了?最大的困难可以概括为:人往哪里去,钱从何处来?”

  记者:国有企业改革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在喊?为什么改到现在还要改?

  王永庆:我国拥有庞大的国有资产,目前的总量大致是11万亿元,其中国有企业资产占7万亿元左右。这其中一部分为什么改制改不下去了?最大的困难可以概括为:人往哪里去,钱从何处来?

  首先,要把职工从国有企业中剥离出去,转换他们的身份,解决冗员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践中存在两个困难:一是人剥离不出去,关键原因是思想观念问题。国有企业的职工一直认为自己为国家干了一辈子,现在把自己剥离出去,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于是就要闹。所以,在现实中就存在一改制就闹,一闹就找政府的现象,所以各级政府领导都为国企改制头疼。头为什么会疼?因为改制和政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治上要求安定团结,可改制中出现的种种困难让职工纷纷上访,影响了安定局面。为了安抚职工,各地政府在实际操作中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为了让职工退出,企业要给职工一定的经济资助。按职工的工龄,一般平均下来一年是1000元左右,当然,不同地区具体情况也不同。一个工龄是20年的职工,就只能拿到三万元左右的资金。现在有些政府官员把国企改制简单化,不做深层次的研究和艰苦细致的工作,一说改制就理解为把企业卖掉,或者全部民营化,这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一谈到企业改制,人们就会想到国资流失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王永庆:国资流失问题确实是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管理者通过MBO千方百计把企业变成自己个人的,这种状况比比皆是。国资委出台的一些政策比如挂牌和拍卖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这需要人来操作。现在还没有一个好的办法可以彻底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有资产真的流失了,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管理者持股,通过低价拍卖国有企业资产,企业管理者自己得了好处。二是自己根本没有得到好处,国有资产卖便宜了,有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可是卖贵了,谁去买呢?

  国有资产现在大约有7万亿元左右,可是真正去评估究竟有没有这么多,答案并不是完全肯定的。因为价值必须在流动当中才能体现,不流动就实现不了价值,就盘活不了,就是一个死结。

  国家政策规定了底价,国有企业流动的底价是净资产,企业资产减去负债,剩下的就是净资产。在购买过程中就不能低于这个底价,低于这个底价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可是要是高了,就根本没有人来购买。这是两个层面的东西。股权多元化,另外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也要和现代企业制度接轨。

  改制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问题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现在官员也好,政府也好,都很看重政绩。我们刚才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要做大量的工作,但不如简单化来得快,也不如简单化政绩显著。这样就容易使企业不进行深层次的改革,而只重视做表面文章。

  “国企改革就是两点:一是投资方面,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建立强有力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国企改制要真正加强内部管理,苦练内功。”

  记者:从企业外部来说,应采取哪些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王永庆:从外部来说,首先必须深入研究到底什么算是国有企业改制,是不是民营化就算国有企业改制了?是不是职工个人持股,企业变成个人的就是国有企业改制了?我认为国企改革就是两点:一是投资方面,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建立强有力的法人治理结构。主体多元化之后,就出现了不同的利益主体,他们就起到互相牵制、互相监督的作用,再加上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执行层,几个方面互相配合才能达到真正改制的目的。二是国企改制要真正加强内部管理,苦练内功,这里所说的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管理,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这些管理都到位了,企业才能真正做强、做大。

  “老员工应该由政府包下来,国家应该拿出更大的财力来支持,使企业没有后顾之忧。这样企业才能放心大胆地改下去。”

  记者:国企改制过程中,企业职工的身份问题一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王永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企改制最根本的问题是解决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怎么都绕不开的问题,也是和宏观经济联系起来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方面都想出了一些办法。比如说上届政府,开创了退出机制,国企职工退出后在社会上可以领养老保险,但是,目前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很多弊病。比如说职工从企业出去之后没有及时得到接续,职工去了之后可能并不被接收;如果接收就向原有企业索要大量的资金,可是企业又拿不出这笔资金。所以中央政府做了一些转移支付,但我认为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好退路问题,中央财政要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国有企业,否则国有企业没有退路,国企就改不下去。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中央财政都包下来。因为国有企业过去的价格体系和价值观,是把大量的工人劳动成果做了社会分配。过去低工资、低福利,但是国家包养一切。等于现在参加改制的工人给国家做出过大量贡献,国家应该拿出财力回馈给他们。具体地说,就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老员工应该由政府包下来,国家应该拿出更大的财力来支持,使企业没有后顾之忧。这样企业才能放心大胆地改下去。

  “政府在企业改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关键。在目前情况下,最主要的问题是在改制过程中转换政府的政绩观,包括政府对各级官员的考评。”

  记者:作为各级政府,在企业改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王永庆:政府在企业改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关键。在目前情况下,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在改制过程中转换政府的政绩观,包括政府对各级官员的考评,怎样考评政绩?因为在改革当中肯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矛盾结集的爆发点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包括职工的上访和堵路等表现形式。这些问题能不能一概去责备政府?现在只要出现了集体事件,不管原因是什么,只是一味地对地方政府施加压力。政府千方百计不让企业出问题,就不敢触动国企改制的“地雷”。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得不到政府彻底的支持。职工必定首先站在个人利益上考虑问题,而站在国家角度、站在企业角度的人毕竟是少数。当职工的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就会反抗。但是一出问题就去找政府,政府就会出来安抚,这样也会造成恶性循环,也不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

  还有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从企业外部来说,政府应该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包括政策面的问题。“十六大”之后提出国有资产“三统一”,即管人、管事和管资产。从某种角度看,国资委在控制力和执行力上也有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国资委没有达到真正的控制力和执行力。现在国资委管理企业主要靠发文件,发文件能不能解决问题?不仅在中国不能,在外国也不能。那么国资委要有身份的转变,应该从政府的职能部门转变到出资者的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转变出来,还是靠政府行政性的手段。但现在只靠政府行政力量已经不能实现加强控制力了,所以必须研究国资委如何加强控制力和执行力。比如国企的产权交易问题,国资委出台的文件很多,出台了30多个文件,到底管不管用?谁去检查?谁去监督?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肯定是执行不下去的,而且具体要求在文件中写得很清楚,但是在实践当中没有人去监督,就会使企业绕过一个个控制点。比如说产权交易,企业进入产权交易所,但是在招标过程中,可能会有人暗箱操作,大家都不去投标只有两家去投标,而且其中还有一家是“托儿”,导致价格不会产生竞争性。表面上看企业入场了、挂牌交易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怎样的监督手段?这种监督手段是实时的监督,如果是事后监督,想查也不容易查出来。

  再有就是国有资产的定价问题,国资委要求企业进行资产评估,企业找一个资产评估事务所,可以做出若干种评估价格,而且这些价格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因为价格按资产评估这个方式做,没有一定的标准,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价格,国有资产的价格到底是什么?这不是简单的1+1=2的问题。所以这些问题没有进行实时监督,也说明管理是不到位的。国资委失去了控制力,只靠发文件解决不了问题,国资委要改进监管方式,改进监管内容,改变监管手段,这都是我们要着力研究的问题。

  “现在企业苦不堪言,每年要给很多机构报送资料,财政、税务、统计、发改委、国资委等,企业现在弄不明白到底是谁在管自己。”

  记者:企业改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到底应该由哪个部门管理?

  王永庆: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如何制定企业改革政策的问题。目前,政府出台的一些文件有一些是不完全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比如产权交易的程序问题,现在文件要求企业先挂牌再交易,然后再进行改制。那么在实践中就存在着空白点:企业挂牌了,但暂时却没有人来接受。既然这段时间内没有人来管理,就难免会存在跑、冒、滴、漏的问题,甚至管理者本身就有带头侵害国有资产权益的情况。

  另一方面,从企业外部讲,根本上还存在一个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如何相互协调的问题。从企业角度讲就是政策整合。原来国有企业管理制度说是九龙治水也好,五龙治水也好,存在管理链条太长、责任也不好区分的问题,所以成立了国资委。现在实际上国资委所说的出资人的三项权利:选择经营者、重大事项决定权、资本收益权并没有完全到位。现在企业苦不堪言,每年要给很多机构报送资料,财政、税务、统计、发改委、国资委等,企业现在弄不明白到底是谁在管自己。只知道反正是政府在管,政府就比企业大,所以政府就得管企业,企业就得听。所以说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没有完全到位。

  政府部门的权力应该更加细化和规范,这样对于国有企业改制的外部环境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否则,企业想改制都不知道找谁,改制还要经过层层审批,那么机遇和管理效益就会丧失。而且,如果一件事情各个部门政策相左的话,问题就更大了。政府随便一个部门不同意,企业就完成不了改制。所以,这个方面需要重新整合。国有企业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独立发展,而不是作为个体发展,现在国有企业垄断性的行业,包括自然垄断、资源垄断和行政垄断的行业效益很好。比如石油行业赚了一千多个亿,这一千多个亿用来干什么呢?应该尝试来做其他企业的改制,把企业改制好了企业就会轻装上阵,就会创造新的效益。

  “国有企业改制是和职工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职工的观念转变是一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有一种革命。革命注定会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损失一部分人的利益。”

  记者:从企业内部来说,应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

   

  王永庆:首先,要转变企业领导人的观念。从观念上认为国有企业不能只是一卖了之,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管理,认真按照中央制定的国企改革政策转为现代化企业制度。现在企业领导人热衷于管理者持股,千方百计把企业搞成个人的或者是小团体的,先搞一个职工持股会,然后就把企业变成管理者自己的。

  其次,要解决企业职工的问题。这也是改制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现在改制要求妥善安置职工,给了职工一票否决权。开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改革方案,职工不通过这个改制方案,就改不了。但要是能全体通过的话,改制方案就是流于形式,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国有企业改制是和职工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职工的观念转变有一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革命。革命注定会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损失一部分人的利益。在改制过程中必须摆正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摆不正的话,企业改制就会流于形式。这也不是能够完全靠思想工作就能解决的。

  再次,现代企业内部除了思想观念转变之外,还应该有切实加强管理、加强改制的措施。在企业内部如何调动积极性?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下,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管理者持股,因为管理者持股在国外是企业成功运营的经验。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挂钩,就会最大程度地调动积极性。至于管理者持股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不是管理者持股制度的问题,是现在监管的问题,所以一定要把监管做起来。

  “民营企业现在没有资本运营的工具,没有积极地参与到国有企业改制的实业投资当中。这就面临着如何去打破坚冰,怎么把民营企业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参与到企业的改革中的问题。”

  记者:我们谈了这么多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困难,请您介绍一个国有企业克服困难的成功案例。

  王永庆:中国医药集团医药控股公司引进了上海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资,充分利用民营企业经营。这家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都进行得很到位。到位之后,经营者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而民营企业给企业注入一定的现金,盘活了存续的部分不良资产。总结这家国企搞得好的原因,一个是民营企业注入了几个亿的现金。再一个是制度彻底转变了,在民营企业的用人制度下,职工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一个原因是这家企业所处的行业决定了企业改制的成功。这家企业是销售行业,不像生产领域还涉及机器设备,销售领域完全靠人员就可以。种种原因在一起,所以改起来比较成功。

  记者:最近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有什么最新动态?

  王永庆:我讲一个新理论——新公私合营。国有企业改革改到现在,规模较大的企业再想靠民营或者外部的推动去介入改制已经很难了。去年夏天,我陪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同志到辽宁去做过国企改制的调研,当时提出了新公私合营,就是利用民营企业或者外资的机制,不是民营或者外资企业把国有企业吃掉,而是相互结合,形成双赢局面。实际上就是上海医药控股公司的模式。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利用民营企业的机制,国有企业职工干部的观念通过民营企业的进入会迅速转变,尽管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借用民营企业的机制,还可以迅速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

  另一方面,除了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外,同时发挥国企管理严格、制度严格、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新的公私合营就是采用这样的办法。这种改革办法在国内已经比比皆是,最近的泰达和万通的战略合作实际上就是这种合作形式。

  再者,新公私合营还有一个支撑点,即如何把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资本集聚或者集中,这就涉及资本市场。但如果资本市场没有根本改革的话,民营企业就没有力量介入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现在没有资本运营的工具,没有积极地参与到国有企业改制的实业投资当中,这就面临着如何去打破坚冰,怎么把民营企业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参与到企业的改革中的问题。此外,还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我希望国有企业改制能够更加深入,取得更大的成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改制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