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不是看不起病的替罪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 06:42 中国青年报 | ||||||||
黄波 老百姓看不起病是当下几乎所有人都感同身受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想了许多办法,虚高的药价却总是降不下来,医疗价格仍然居高不下?近日郭松民先生在《南方周末》“众议”版上谈到这个问题,他是把责任归咎于医药改革的市场化方向,认为一味把调节医疗价格的希望寄托在市场上,这是一种“市场迷信”,而正是这种对市场的迷信导致了药价虚高
郭先生的观点让人困惑。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真的有过所谓对市场的迷信吗?由于长期供职于医药部门,笔者对医药改革的情况倒略知一二。本来,让更多的资源进入医疗市场,以市场竞争来调节医疗价格,这个思路肯定是对的。可是现在回头审视,经过一番改革,我们呼唤出的医疗市场是一个怎样的市场呢? 众所周知,目前卫生主管部门把医疗机构划分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划分的标准虽有多条,但究其实就是一为公办,一为私营,公办机构并非如郭文中所说就全部市场化了,而是仍然享受着种种政府补贴和一些特殊的优惠(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医疗机构争着抢着要挂那块“非营利性”的金字招牌了)。按情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既然享受了政府的补贴和一些优惠政策,没有那么“市场化”,就应该让利于民了。 然而据最近几年湖北、辽宁等省大型中心医院连续爆出的乱收费丑闻看,这只是一厢情愿,甚至相反。由于这些公办大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往往享受着其他机构无法得到的优惠政策,具备某些先天优势,更可能形成垄断地位收获垄断利益。这些问题又怎能算在“市场化”的账上?毋宁说,是“市场化”“化”得非常不够,还存在重大缺陷。“市场”绝不是老百姓看不起病的替罪羊。 总结近年医药行业改革的得失,笔者如鲠在喉的一句话是:医疗市场的改革再不能象征性地迈小步了,否则只能继续造就“四不像”的畸形儿。各地那么多的非营性医疗机构早已成为群众的一个话柄,他们面对消费者,旗号是“市场为主”,回头向政府要政策要补贴,又扛着“非营利性”的招牌,堪称左右逢源。这种局面不应再持续下去了。除了必须由政府投入的防疫、妇幼保健事业,我们要那么多名不副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干什么?如果这些往日享受“市场”和“政府介入”双重实惠的机构完全市场化,和其他机构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自然会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吸引消费者。 一言以蔽之,我们除了坚定地走市场化的路子,营造一个健全完善、竞争有序的医疗市场之外,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化解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难题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