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宏观调控发改委不应唱独角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 10:01 中国经济周刊

  国家统计局新一轮数据显示,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应看到当前的调控主要是靠发改委的行政手段来实施,而且“微观调控”居多,这必然会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带来新的潜在风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宏观调控发改委不应唱“独角戏”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消息,1-4月份,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7%。

  “相比去年固定资产投资近40%的增长,今年这个数字说明了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这种主要依赖行政性手段进行的宏观调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行政调控不宜长期化

  随着夏季的到来,北京某热电公司负责人李某开始处在一种忧虑之中:随着夏季用电量的上升,他们电厂的电煤库存量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北京自去年开始面临能源全面紧缺的局面,一些电厂的煤炭库存长期位于警戒线下,部分电厂只有一两天的用量,对北京的供电及经济运行造成很大威胁。我们现在也在忙于应付即将到来的夏季用电高峰。” 他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面露难色。

  “其实,电和发电煤价格长期以来一直由发改委控制着,没有市场化运作,这样做是国家为了让成本更低。但制煤企业认为发改委的定价太低,远远不够成本支出,因此二者总不能达成协议,其结果是发电企业买不着煤,电发不出去,造成电力全面紧张。”祁京梅的论断已经在2004年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突出表现出来了,许多省市不得不拉闸限电,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要想使煤电企业顺畅运转,就要彻底放开,让市场说了算。让电力和煤炭企业自己寻找价格供需的平衡点。”祁京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市场经济发展时期,过多、过长时间地使用行政手段,肯定有问题。还是应该更多地由市场来决定,不是由国家干预。发改委可以在紧急、特殊时期出台一些政策,但用行政手段进行调控不宜长期化。”

  “在能源方面,发改委主要应做好中长期不同层次的滚动式能源建设规划,这种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的规划主要是组织和引导行业发展方向,而不是忙于审批一个个项目和参与建设,过于关注一个个项目,就很容易陷入就项目论项目的微观干预状态而难以履行统揽全局、引导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职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向《中国经济周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发改委职能定位有冲突

  不可否认,从四、五月份经济运行情况看,以发改委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初步得到抑制,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正在缓解。也应该看到,中国在过去两年里,及时、果断地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措施,打了一套“组合拳”。现在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成功地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避免了物价的过度上涨。 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向前推进,发改委职能的定位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原名国家计划委员会,其名称经过了两次更改。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此次机构改革中,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加上“发展”两个字,国家计委就从综合经济部门,转变为宏观调控部门。可以说,这一变化,使发改委减少了管理具体事务的职能,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向前迈了一大步。

  2003年5月6日,按照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并入国务院体改办的职能以及原国家经贸委的部分职能后,被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改革后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

  早在入世前夕,很多专家和媒体都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临的最大挑战首先是政府,其中也包含我们的宏观调控体系。随着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开始显现,最为主要的就是国家发改委的职能定位存在明显利益冲突。

  “按理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角理应让位给中央银行,必要时再加上财政部。可是在此次宏观调控过程中,尽管我们的经济基础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对外开放程度也已经很高,但是调控的主角仍然是国家计划部门,使用的手段仍是以行政干预为主。这就难免不与微观经济基础发生冲突。”早在今年3月份举办的《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就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谈到当前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关注和重视,他认为目前的国家发改委不仅拥有宏观调控权,而且还拥有微观项目审批权;不仅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而且还肩负着体制改革的重任,身兼数职,职能之间存在着多重矛盾和利益冲突。

  “现在的宏观调控其实是发改委在调控,给人的感觉是发改委在唱独角戏。宏观调控不是哪个部门的事情,应该是政府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应该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各个部门协调形成一种合力。发改委在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能定位应该是协调宏观调控,而不是实施。实施宏观调控可以由掌握不同政策工具(比如财政、金融等)的部门去完成。”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向《中国经济周刊》强调,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主要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若主要靠行政干预,则就不是宏观调控,而是“微观调控”了。

  “宏观调控值得肯定的是‘调控意识’比以前有所加强,但调控的手段和方式有问题。”刘尚希向记者坦言,当前宏观调控主要依赖行政性手段, 实际“微观调控”居多,更多的时候是针对一个个项目去调控。”

  计划部门与统计部门太“亲密”

  可以肯定,目前宏观调控的成果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最基本的统计制度。

  “目前我国的统计制度似乎存在着一些制度性缺陷,由于统计部门拥有经济预测的职能,同时又与计划部门的关系过于紧密。因此,当统计部门的预测目标与实际经济走势出现偏差时,就有可能通过计划部门的‘调控’来加以实现;如果调控的效果不佳,统计部门又有可能反过来通过修改或解释数据来证明‘调控’的效果。 通过统计部门与计划部门之间的互动,就有可能使统计部门做出的经济预测得到‘自我实现’。”魏加宁进一步分析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虽然当年的“统计结果”有可能证明年初的预测“准确”,但却有可能将市场价格信号严重扭曲,从而将风险隐藏下来,并不断积累。因此他主张,尽快将统计部门垂直化管理,并使之相对独立,最好能够放在人大系统,或置于人大的监督之下。

  制度性缺陷是“内伤”,而宏观调控的“外伤”也不容忽视。当前,在媒体报道中阐述宏观调控时,都使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个说法。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进行,这一提法是否能准确概述当前的宏观调控形势?

  “实际上,‘加强’和‘改善’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加强’意味着力度更大,措施更多。当前形势下不宜再强调‘加强’,而用‘改善’这个提法比较好。主要是指宏观调控的手段和艺术上要有一个改变,这也更符合市场的要求。” 祁京梅如是说。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个提法应倒过来说,先改善,再加强。从理论上说,如果宏观调控本身不完善,越加强,造成的扭曲性越大;而只有在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加强,否则宏观调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更大。”刘尚希副所长向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如同往墙上钉钉子,钉子如果歪了,越是使劲,对墙的破坏性就越大,只有把钉子扶正,然后再用力,才能把钉子钉进墙里,而又尽可能地减少了对墙壁的损害。

  “行百里者半九十”,近几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当前形势下,宏观调控决不能半途而废。就像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的,“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从这个意义上讲,宏观调控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存在何时结束的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