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国纺织品遭遇特保调查 > 正文
 

张帆:纺织品贸易争端并不可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5日 11:32 经济观察报

  张帆

  关于中国出口纺织品所起的争端,在上周有了趋于激化的态势。中国政府先以征收出口关税释放善意,后在协调未果的情况下以取消关税表明态度。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随后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表明了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

  几乎从来没有哪一次贸易争端像这一回令人感到紧张刺激。不过,从此之后,或许我们会习惯于这种态势的经常出现。

  由发展中国家在历时7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争取到的取消纺织品配额,在今年年初如期而至,而在其生效前后至今,中国这个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遭受了来自美国、欧盟、土耳其、阿根廷等地的“特保”、限制进口令、反倾销调查等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阻挡。5月24日欧盟和中国在布鲁塞尔的会谈也没有取得建设性的成果。

  2005年全面取消纺织品配额,这给了中国扩大出口份额的机会,似乎是这轮争端的缘起,而实际上,纺织品贸易在此前一直是困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矛盾之一。即使发展中国家在“乌拉圭回合”中争取到了这样重要成果,但保护主义依然发挥着威力。

  如果你不是身处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你很难理解这些企业对欧盟和美国对纺织品实施“特保”的无奈,也很难理解他们对中国政府取消税收的期待,而即使在这个出口部门内的不同规模企业,面对同样的波折,也会表现出复杂的心态。

  但是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制造企业也能提出自己的理由。法国在其公布的一项公告中称,纺织品及服装制造业为欧盟提供了约250万个就业岗位,给法国提供了20万个就业机会。就业问题在这些国家是顶天的大事,连欧盟宪法都会因为可能妨碍本国就业而被否决,所以,限制进口,保障本国人就业在他们那理由就显得相当充分。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火的灼热总会通过铁棒传到你的手心。参与到这游戏当中,每一方都会做出非常自然的反应。拒绝接受损害,或者把损害转嫁给别人。

  事实上,自有国际贸易以来,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从来都没有完全分离过。他们是一个铜币的两面,互为对照,而又互为因果。

  自由与保护的主张在每一个国家都是相互并行,而又此消彼涨的,这全看他们的实力和地位。

  其实追溯自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原始积累时代”,保护主义源于德、法等国抵制英国货物大规模进入。而自19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工业革命促成了大规模自由贸易运动,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19世纪80年代。此后至20世纪30年代,两场世界大战以及波及西方社会的经济危机,打击了国际贸易并促使保护主义盛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新一轮自由贸易倾向高涨,动力源于战后各国急于恢复经济的努力。而在1974年主要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困难和滞胀困境,再次大范围引发保护主义的兴起,这种浪潮一直未能真正消退。而各种国际协调——GATT(WTO)、APEC等——都在艰难地推进。

  从这个背景下看待中国与其他国家正在发生的贸易冲突,你会发现它的逻辑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与以前我们见过的所有贸易争端一样,当纺织品配额这个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被取消之后,那些持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人仍然发出声音——当贸易自由化侵犯到经济体内部利益部门时,反弹总会出现,有时还相当强烈,甚至左右国家政策而影响国际协调。国际协调与国内经济社会的变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现在的情况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谈判者认为,他们有更多实力迫使中国放弃应该得到的权利。但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并不想一味地对人俯首贴耳,中国也同样有权利为自己的利益采取措施。如果你在国际贸易中并不处于支配地位,那么,奋力对抗一些无理的甚至是压榨性的行为就是必然的,否则固有的局势永远不会改变。

  保护主义从未实质性地衰落,自由贸易的步伐也从未停止。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等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及其拥护者形成了自由贸易的理念,他们赋予自由贸易这样的荣耀:从总体上来看,自由贸易增加了国民财富,形成国际分工,传播技术,节约社会劳动,使人民享受本国所不能生产的商品。

  而即使是“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思想鼻祖”弗·李斯特提出的贸易保护理论也认为,贸易保护仅仅在一个国家处于农工业时期时应该采用,在此之前或者在此之后的阶段,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并且,当一个国家受保护的产业在保护期内无法自立,不具备与国外产品竞争的条件,也应该放弃保护。这个期限是30年。

  按照国际分工的理念,欧洲发达国家不具备中国所拥有的廉价劳动力,他们的资源优势应该集中在高技术的产业,因此,理想的状态是,发达国家具有高科技优势,应该生产出口高科技产品,中国这样的具有人力优势的国家,生产纺织品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相互贸易,各取所得。

  但这种理想的状态难以全部得以实现,大多数国家都想永远保有自己的优势,但同时也不放弃他们的弱势产业。尤其是在它看来它有办法来制约其它国家的时候。目前的这场纺织品争端,其实质正是如此。

  国际贸易本身就是对抗和妥协的游戏,要么不参与,要参与就要用积极态度来参与,否则就只能得到更多伤害。

  当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来到中国与我们展开更进一步的谈判时,我们所发出的明确信号已被正确接收和理解。如果新的谈判取得进展,中国的“强硬”态度也不会持续。想想“乌拉圭回合”在纺织品配额谈判中走出的一大步,或许我们可以对今天纺织品贸易摩擦的解决充满期盼。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