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人民币升值 > 正文
 

汇制调整事关全球 稳中有变务求平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 17:29 南方周末

  柳剑能

  5月以来,中国经济大事有三:一是七部委楼市新政;二是股权分置改革;三是人民币升值讨论炙热如火。前两个都涉及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第三个不仅贯穿国内发展全局且事关全球经济稳定。

  之所以说贯穿全局,是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在国内业已成为游资穿梭的导航器,在国际则为贸易战一触即发的导火索。

  先说国内。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连年膨胀,楼市虚火日旺、有利可图,海外房地产基金伺机大举进场,为虚热的楼市火上浇油,在2004年下半年表现得尤为明显。欧洲资金是其中的“主力部队”。因为美元疲软,欧元坚挺,从2001年至今,欧元兑美元差不多升值50%,而人民币基本上是紧钉美元的单一汇率机制,这使人民币对欧元相应有所低估,当欧元转换成人民币押宝楼市时,币值上的斩获或许远超楼市本身。

  这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防范游资获利退出造成经济动荡,是全球化视野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使命。但辩证地看,也应重视游资逐利在“价格发现”上的信号意义。欧洲资金逐鹿中原,既是看好中国经济,也包含判断人民币对其相应低估的预期,这客观上提醒中国政府:紧钉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可能比紧钉美元的单一汇率机制更符合我们的利益,也更具合理性。

  再看国际。人民币升值压力首先来自美国。此前,美国国会提出动议,要求人民币在其法案提出后180天内作出相应升值,否则将向所有在美国出售的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27.5%。

  美国出此下策,是因为中美双边贸易中国呈现大额顺差,美国要中国对此负责。坦率地说,这是真问题找到了假答案。其实,整个美国主流经济学界早已形成共识:该国的贸易赤字是其巨额财政赤字和美国人很少储蓄两大因素的共同产物;美国的财政政策和过低的储蓄率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因素。

  这个法案基本上是2003年9月不再被讨论通过的S.1586法案的翻版。实际上,美国要为自己双赤字治理不力找个“理由”。美国的赤字根源在于自身,由中国来负责,既不合理也根本不可能有效果。

  首先,征收惩罚性关税有违WTO最惠国原则,未必行得通。

  其次,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根据也站不住脚。一个国家的汇率水平根据多边贸易及国内通货膨胀水平来定,中国虽然对美国有比较大的贸易顺差,但多边贸易仅仅略有盈余,而且迄今为止也没有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人民币确实被全面低估。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和劳伦斯·克莱因都持这种观点。

  再次,退一万步讲,即使将贸易顺差作为一个调整双边关系的因素,最该动的也不是中国,而是日本: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目前广义人民币指数仅仅回到2000年初的水平,而日元指数则比5年前水平低了约18%。与此同时,以美元计算,日本2004年的经常项目盈余为中国同期的约四倍。所以,就货币调整而言,日本比中国拥有更大的行动空间。这是美国投行翘楚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先生的真知灼见。

  那么为什么美国没有选择拿日本“开刀”呢?因为日本有“广场协议”的前车之鉴。当年日元在美国压力下升值,竟引来长达10年的长期经济低迷,日本不会选择在同一个陷阱里跌入两次。不仅如此,日本产业界人士也提醒中国:要顶住美国的压力。如果因美国施压而作出错误选择,中国版的“广场协议”一定会带来经济灾难。

  最后,人民币升值不仅对中国不利,对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国家也没有好处。诚如鼎鼎大名的“欧元之父”蒙代尔所云,如果中国经济因为人民币升值而掉头向下,旺盛的进口必然萎缩,这不仅对获益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欧盟和日本不利,也会因为中国减持美国国债而引发美国国内更严重的经济失衡,其结果只会是一损俱损。

  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中国,已成为本区域负责任国家的代表,将不会屈服于压力。即便中国对美国有贸易顺差,容易引发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甚至贸易战,中国也完全可以通过征出口税来缓和贸易摩擦。事实上,中国正是这么做的。为顾全大局,5月20日,中国政府宣布将在原本148项纺织品被征收的出口关税基础上再次加税,平均增幅高达四倍。但美国和欧盟仍然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限制中国的纺织品,中国被迫再次宣布:从6月1日起,取消81种纺织及成衣制品的出口关税,以示抗议。至此,欧美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真正意图昭然若揭。

  综观天下,美国双赤字的风险(即美元贬值的风险)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三大因素之一。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本质,是全球经济失衡,却要中国独揽责任;美国经济失衡,却要中国做出牺牲。以目前中国的经济情况,既没有这个实力,也没这个必要。

  长期而言,中国肯定会根据自身经济运行情况逐步调整汇率形成机制。在钉紧一揽子货币的框架下调整汇率,相对而言更现实,引起的波动也最小。至于具体时机,正如温总理所言,必然是“出其不意”。

  放眼世界,中国汇制调整事关全球经济稳定,只能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稳中求变,才是综合平衡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的有效之道。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人民币升值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