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行上市进行时 > 正文
 

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模式选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31日 10:34 和讯网-《财经》杂志

  中国已经选择了西班牙模式中的注资方式,接下来的应该是采取与这一模式相配套的措施,果断地推进商业化取向

  □王君/文

  从世界范围看,国有银行改革有各种做法,但可以大体分两种模式。

  一种是西班牙在上个世纪80年代采取的做法:一次性补充资本,将不良贷款剥离给专门成立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实现银行私有化。到了90年代,又有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国采取这种模式,其好处是干净利落,银行很快就卸掉历史包袱,可以很快地寻找战略投资者和实现私有化;坏处是如果私有化进程太慢,银行的文化照旧,不良贷款会反弹,导致日后重复注资。

  另外一种模式是波兰1993年采取的做法:仅仅实行有限的注资,不良贷款在银行内部处置,但要提出银行重组的时间表。波兰模式的特点是重组的过程难以管理,内部重组痛苦且耗时;但优点也很明显,即是银行内部文化得到改善,不良贷款反弹的概率很小,并且企业债务重组也得到积极推进。但其私有化的进程较缓慢,因为要等到不良资产处置完毕才能进行。

  如果就果断而又独特的注资方式来看,中国在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方面,更接近于西班牙模式。但如果从引入战略投资者和私有化的角度来审慎看待,则我们的改革重组并未得到西班牙模式的优点,反而有可能收获其风险,尽管表现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中国的国有银行如果不分拆重组,即使在当前单个投资者股份在20%的最高限制下,对于绝大多数潜在的战略投资者来说,仍然是不小的投资;即使单个投资者的股份占到20%,仍然没有对银行的实际控制权。这时候即使是较小比例的投资,其风险也是难以承受的。如此一来,银行整体规模过大和投资限制过严,使得潜在战略投资者很可能不容易或者不愿意进入。结果则会延缓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的进程,至于私有化则更是遥遥无期。

  其实,既然政府没有准备放弃对国有银行的控制权,那么中国似乎更应该选择波兰模式,而不是变种的西班牙模式。

  从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现实来看,能够顺利拿出巨额资金为国有银行注资,并且以此为契机逐步推进银行改革,已经实属不易。不过,最终衡量国有银行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不是注资如何果断、方式如何新颖,而是要看在财务重组的同时,是否还伴随着更为重要的经营重组(operational restructuring)。

  迄今为止经营重组的深度和广度都不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多重的。

  首先,所有者功能并不健全。在今后几年里,政府仍将是国有银行的主要股东,因此必将对国有银行的未来损失承担主要责任,其中包括再次补充资本。既然如此,政府应该考虑如何采取切实措施,在过渡期内改善和加强自己作为国有银行所有者的功能。国有银行改革重组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其过程注定充满了不确定性。汇金作为一个公司实体,既无法律地位,又缺乏必要的机构能力,行使所有者功能难免牵强。打一个比方,汇金公司的建立可以说为政府行使所有者功能搭了一个舞台,而任命专职人员担任汇金管理者等于挑选了演员。问题是舞台的边界和演员的角色都不甚清晰。戏到底怎么唱、唱多久以及是否唱得对脾胃也许都还是问题。

  第二,部分地由于第一点的原因,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将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公司治理。虽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架构,但这些公司治理形式的边界模糊不清,交叉重合严重。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所有者缺位和没有真正董事会的状态下运作多年。大多数人更习惯于从管理者角度看问题,对日常经营中的决策更有兴趣。无论是专职股权董事,还是兼职的外部董事,还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学习,才能学会从战略的高度看问题。在此之前,我们会看到无论是董事会还是股东,都忍不住要把手脚伸到管理层的领域去参与意见,而对于自己应该行使的更高层次的职能或者缺乏意识,或者不感兴趣。

  第三,如果以上的问题不解决,中国的银行业缺乏战略意识或者战略趋同的现象就会继续下去。长期以来,银行普遍把做大做强作为战略,甚至连较小的银行,也不顾自身的特点,把在城市里争夺大客户当作战略。今后几年里,随着所有者明晰、公司治理完善、市场竞争充分、监管较为有效,我们会看到较早产生战略意识的银行,会积极主动地降低贷款规模,把城乡小企业当作服务对象。

  第四,中国的银行业更擅长的是惩罚机制(例如贷款责任终身制、末位淘汰制等等),但是对于如何正向的、积极的激励,则远远不够在行。最终决定竞争胜负的,不是靠威胁和惩罚,而是正面的激励,以及长期形成的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否则,无论怎样威胁和命令,大案要案还会发生。这一情形就像煤矿事故一样,原因是多年形成的。无论怎样和地方长官的奖惩挂钩,在短期内都无法避免事故的发生。

  综合上述考虑,波兰模式似乎更符合这样一种渐进的改革过程。但是中国已经选择了西班牙模式中的注资方式,接下来的应该是采取与这一模式相配套的措施,果断地推进商业化取向,而没有较为实质的私有化,要从根本上实现商业化,前景堪称渺茫。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