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国纺织品遭遇特保调查 > 正文
 

纺织品贸易摩擦:我们对全球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8日 11:10 中国经营报

  作者:陈功 来源:中国经营报

  全球化现在似乎是一个人人尽知的概念,其实并不尽然。很多时候,我们对全球化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以最近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国际遭遇来说,人们就可看到传统工业的基地生产方式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中国迫于国际市场的压力,自我提高了纺织品出口的关税,缓解世界各地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浪潮的担忧。对此,多数观点把原因归结为贸易保护、汇率压力等原因。甚至有些忿忿不平的人讲,这个世界有强权而没公理,明明中国在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之后才争取到了享受自由贸易的权力,但实际上还是处处受制于人,并没有真正迎来市场开放的春天。

  美国著名金融家巴菲特在哈佛大学演讲时,面对人们对财富集聚的质疑曾经讲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他说,拥有实力并不是罪过。实力的取得,靠的不是肌肉的力量,靠的是智慧。同样的道理,中国在世界强权面前,感情用事,根本不会起作用,我们能够依靠的也只能是自己的智慧和策略。

  中国纺织品全球贸易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其中,我们有我们的问题,别人有别人的问题。就我们自己而言,中国虽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中国工业以及中国的汇率体制并没有完全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我们的工业依然是非常传统的基地形态的生产方式。

  所谓基地形态的生产方式,是指在某一个地方集中大量生产,然后向其他地方大量销售和出口,这是一种传统形态的工业生产方式。与基地工业形成对照的是网络工业,这种生产方式是分布式的,如果可能的话,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按照经济效率和社会环境的要求来组织生产。

  就全球工业生产的趋势而言,网络工业是潮流,由集中到分散是方向。任何产业的集聚,总是相对的。过头儿了,就会产生不经济。前一时期,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的舆论甚嚣尘上,好像中国一旦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便宜,世界各地的工业生产就都会转移到中国。其实,这是很片面的提法。过分强调了劳动力因素,忽略了能源、资本、地理、制度和社会等经济要素。很明显的道理是,中国一家成为“世界工厂”,那世界上其他的人都干什么去?这种情况下,矛盾和冲突根本无法避免。

  事实上,传统基地工业的症结问题就在这里。在全球化的时代,当工业生产和组织集中于一国的时候,因为生产在一国,出口却面向全世界,这个时候矛盾和冲突也将集中于一国之上。在过去,日本就曾经一厢情愿地这样组织过工业生产,希望成为全球生产基地,但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美国逼迫日元升值,使得日本经济迄今缓不过劲儿来。此后,日本经济界汲取了教训,通过大量的对外投资,将工业生产逐渐分布到世界范围,也包括中国,由此从基地工业走向了网络工业。至于后来,日本遭受亚洲金融风暴的沉重打击,那是后话。其中反映出的问题,也不是工业生产组织的问题,而是日本经济结构的问题。

  不得不指出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存在着一种惧怕正视现实的心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接受了大量的外资,但我们并未认真地想过,大批的外国企业为什么一定要来到中国设厂,这些外国企业直接将产品出口到中国不就行了?是劳动力因素促成的吗?并不是,中国当年符合现代生产条件的劳动力很少,而且美元与人民币汇率之比曾经达1∶2.3。

  显然,真正促使外国投资进入中国的因素,是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和外国企业的全球化视野。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全球化视野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客观看待此问题,我们事实上同样存在两个标准,我们要求外国企业走进来,但我们自己的企业却不愿意走出去。我们只希望维持传统的基地工业,大量生产,大量向全球销售,但这是无法持续的。全球化毕竟是潮流,世界一定会以各种形式要求中国按照世界的标准,而不是中国的标准,参与全球经济体系的运作。

  从基地工业走向网络工业是必然的,为了继续保持中国纺织业以及其他工业体系在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中的竞争优势,我们必须以网络工业为导向,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外向型联合企业。将工业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与国外企业结成广泛的联盟,通过资本重组和生产重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络格局,以国际化经营来规避反倾销和贸易保护主义。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纺织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