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国资结构调整决非中央进地方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 09:39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上海社会科学院 王泠一

  只有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分类监管,努力探索适应国有企业的分配和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只有让职工从调整中看到发展,从发展中看到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证企业和
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国资调整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重庆指出“决不能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理解为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也不能理解为中央‘进’、地方‘退’”。

  李荣融还说,“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从发展趋势看,非公有制经济还将继续发展,作用还会进一步发挥,但无论怎样,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此,我深有感触。

  市场经济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事实证明,把经济决策权归还给市场主体,同时提供各类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体分散决策并独立承担经济后果和社会影响,而政府只需要专注于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维护的有限理性思维,为实现服务化管理、扁平化管理创造条件,扩大政府对服务对象信息的及时获取与掌握,就能使政府实现从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管理与决策机制,到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管理与决策机制的转变,使政府的决策与服务活动更加符合为市场主体服务的新理念。从而使市场经济更加快速、健康发展,也更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内涵。

  我觉得,对于上海的国资国企改革,要按照多种模式、分类指导的原则,做好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股权多元化改造,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加快中小企业改制重组,促进本地上市公司提高质量,建立健全科学的资产评估体系、公开的交易制度和规范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产权市场的作用,推动国有资产有序流动。只有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分类监管,努力探索适应国有企业的分配和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些对于正在努力创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上海来说,既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契机,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我认为,只有通过“有进有退”,推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聚,使国有资本能够集中在产权链的核心部位,集成在产业链的关键部位,积聚在价值链的高端部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对其他社会资本的影响力、带动力和主导竞争力,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2004年,上海国资经过重组后的大企业集团,使上海国有资产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配置更加优化,对于提升上海产业能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资国企改革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不应再着力于搞好每一家国有企业,而是要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不要一味地强调实体形态的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而要更多地关注价值形态的国有资产,不要一再强调下岗分流,减压增效,而是让广大职工群众分享改革成果。在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只有让职工从调整中看到发展,从发展中看到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证企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国资调整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对于民资、外资和混合经济来说,它们的发展为国资调整和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蛋糕做大了,大家都能分得更多;另一方面,民资、外资和混合经济的发展,也给国有企业提供了很多好的改制渠道。我们必须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加强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国有大型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需要中央的努力,也需要各地的努力。

  (杨征帆 整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