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管局举措频出 剑指热钱阴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2日 19:5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陈 蓉 这里所谓的境内外资银行包括中国境内的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短期外债是指外资行从境外借入的所有约定期限在1年含以内的短期债务资金,包括境外借款、境外同业拆入、境外同业存款、境外联行和附属机构往来负债方款、非居民存款和其他形式的对外负债。
而总量控制则意味着全国所有的外资银行本年度内任一时点的短期外债余额总和不得超过348亿美元。这一政策旨在监控我国短期外债规模和调整短期外债结构。 在公布2005年外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的同时,外管局还推出了其他一系列狙击热钱的措施,如核定2005年度中资机构的短期外债指标,对中资机构的短期外债余额实行新的全口径和分类管理;将境内外资企业通过境外银行出具备用信用证或保证函向境内银行申请的人民币贷款通常称为“或有外债”也纳入外债额度进行审核;对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登记及外资并购外汇登记进行相应规范等等。 短期外债流入将加大升值压力 其实,相关的外债政策于2004年6月便开始,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中国政府阻击热钱,掌控汇率调整和宏观调控主动权的连环举措之一。 2004年7月之前,中外资银行在外汇贷款结汇和外债管理方面一直存在差别待遇,主要体现在:中资银行发放的外汇贷款除了打包放款和出口押汇之外,不得结汇,而外资行的外汇贷款则可以申请结汇;中资银行的外债实行计划管理限制而外资银行的外债却没有实质上的限制,但境内机构(包括中资和外资机构)向外资银行申请外汇贷款则视同外债进行管理。 同时,中外资企业在外债管理方面也存在类似的差别待遇:中资企业借入外债实行计划管理,需要进行审批;而外资企业则没有确切的规模管理制度,借债相对容易。 2002年以来,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内宏观经济适度收紧的背景下,外资行和外资企业在上述外债规模管理和结汇管理方面的相对优势,就成为国外热钱流入中国和短期外债迅速增长的重要渠道。 一些预期人民币升值的国外资金纷纷以这些机构的外债形式流入国内转化为人民币,成为热钱进入中国加剧升值压力的途径之一。另外,在人民币利率高于外币利率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纷纷利用这一政策差异借入低息外债,再通过结汇而获得人民币资金,降低借款费用。还有,在央行适度收紧人民币贷款规模的情况下,部分企业转向外汇贷款,再通过结汇而获得人民币。这些行为都引致了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的大幅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02和2003年我国的短期外债比上年分别增长10.3%和38.1%,短期外债占外债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分别为32.6%和39.8%,超过了25%的国际警戒线。 且在短期外债的增加中,外资金融机构的负债增长是三大主要来源之一,另外两项则分别是贸易信贷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负债增长。尽管无论是从债务率(外债余额与货物和服务贸易外汇收入之比)、负债率(外债余额与GDP之比)还是从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之比来看,各项指标均处于国际标准安全线之内。 总的来看中国不存在整体性的偿债风险,但如果考虑到短期外债的短期性、集中性和高流动性,仍然可能导致个别企业、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时点的风险。尤其是热钱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逐利流动可能对我国外汇市场乃至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这些来看,短期外债的高速增长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另外,短期外债的流入又进一步加大了我国所面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缩小了我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整和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外资行突击借债难实施 今年5月,发改委、人行和银监会共同发布了《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两项举措就是对境内外资银行借入的外债实施总量控制和结汇限制,要求外资银行按年度申请境外借款额度,且其外汇贷款除了出口押汇之外不得结汇转化为人民币。同时,中资企业向外资行申请外汇贷款时不再视同举借外债,无需办理举借外债的各种手续。 这一改革意味着我国对外资行的外债监管线从客户层面直接推进到了银行的层面,但是外资行对外的借款则成为改革后的监管重点。外债规模和举债管理,更加切实地落实到了银行的身上,可以认为这是从更本质的角度对外债的流入进行了监管。 从外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尽管2004年我国外债净流量为上年的4.6倍,外债总规模迅速从2003年底的1936.3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12月的2285.96亿美元,短期外债占比也在前两年的基础上继续攀升至45.6%。 但从去年6月和12月的数据比较来看,由于在《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颁布和实施之间有一个月的时间差。在正式将境内外资银行对外借款纳入外债总量控制之前,外资银行突击借入大量外债,导致了去年6月末的外债余额迅速增长,如短期外债达到989.64亿美元,比2003年末增加219.2亿美元。 而去年下半年《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实施之后,这种增长逐渐回落并趋于平衡,去年12月末的短期外债只比6月增长了53.36亿美元。《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外债增长的控制的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数据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6月,外资银行突击借债之后我国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外债余额达到376.58亿美元的峰值,2004年底这一数字则为316.34亿美元。而2005年外资行短期外债的指标最终核定为348亿美元,这一数字显然是相当稳健的。 由于这一指标的设定关系到境内外资银行的资产业务发展,数量控制不当,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资行境外借款的自由度,进而影响其业务经营。因此在核定指标时,监管者必须在经济形势、国际收支状况、我国外债承受能力和外资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及运营资金需求之间寻求一个均衡点。 具体来看,外管局主要是结合境内外资银行自身的申请,根据其上年度外债借用情况、其境外总行给予的年度授信限额、境内贷款项目需求及流动性需要来加以核定的。从指标发布后的反馈来看,一些外资银行表示此额度不够。实际上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该额度还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指标,但对于数量控制的政策来说,被监管方申报时高报额度和申报后提出额度不足,除了银行业务确实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导致额度不足,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拓展经营空间的需要。 从监管方来说,为了保留一定的灵活性,外管局在每年的外债指标中还留出一定额度,允许外资行在年度中可根据业务需要,向外债主管部门申请一次外债总量调整,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额度不够的银行还可以向外管局直接申请,从而给境内外资银行的发展和业务调整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从以上的措施可以看出外管局此次确实动用了大力气,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创造更大的空间和主动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