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景区门票上涨 三年最多涨一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2日 18:47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舒圣祥,东方愚 来源:中国经营报 “三年最多涨一次”的暗含逻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出台文件规范景区门票价格管理,要求景区门票上涨听证会公开举行,保证参加听证会的人员有1/3是消费者;以外地游人为主的,听证会还要保证
“三年最多涨一次”,传媒在报道此则新闻时,大多使用了类似的新闻标题或导语。显然,这被看做了《通知》中最大的“亮点”之一。笔者发现:本意旨在约束涨价者频繁涨价的规定,却让人多少读出了些不是滋味的滋味来。 首先,“三年最多涨一次”,某种程度上等于间接承认了景区争相涨价的合理性。每次景区想涨价,都会提出一些大同小异的理由来。而这些理由又都被专家和公众驳了回去。奇怪的是,此后却再也不见涨价者的回应。为何?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意跟人论理,而只是完成任务式地找一个托词罢了。“不该涨”是第一层次的问题,“多少时间涨一次”是依赖于前者的第二层次问题。如果前者已被大众否定,提出第二层次问题显然是画蛇添足。不但如此,单独提出第二层次问题,更像是已经对第一层次问题表示了肯定。 其次,“三年最多涨一次”,对于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景区管理者来说,容易异化理解成一种“涨价许可”。在涨价的惟一拦路石——听证会——又形同虚设的情况下,“三年一涨”会不会成为一种景区惯例呢? 其实,老百姓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多少时间涨一次”的问题,老百姓关心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以什么样的涨价理由支撑,经过什么样的特定程序,才能进行多大幅度的涨价;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以什么样的机制约束,必须进行多大幅度的降价。 “温州模式”强制化变迁的冷思考 今年4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实施发展工业“12345工程”动员大会。温州市委书记亲作动员报告,将作为温州2005年“一号工程”的招商引资思路明确化与细致化,并严令对有意挡道、阻碍“12345工程”实施的部门与个人,一定要追究责任。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变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诱致性变迁,即自发性变迁,一种是强制性变迁,即由政府法令引致的变迁。 两种方式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温州市政府选择的是后者,即政府通过制定招商引资的硬性指标,及让各县市区的领导干部签下“军令状”的做法,来补救温州经济体制现存的不足。这样的举措就像“赶马车”一样,使得各级政府产生了一种紧迫感,继而上升为责任心,将从一种程度上改善温州经济主业投资力度减弱、外资经济滞后的现状。 然而,强制性变迁的不足之处同样不容忽视。换句话来说,改革必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既要看到制度变迁取得的一点一滴成绩,也要看到所付出的成本与代价。笔者认为,温州的强制化变迁必须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将招商引资“数字化”的做法仍然带有“GDP导向”的味道;其次,外资力量遭遇民营经济路径依赖“脾性”所产生的瓶颈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再次,“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成为制度优化与变迁的障碍,并将使温州模式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大打折扣。所谓“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就是政府体制改革滞后。 事实上,制度作为一个内生变量,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没有各级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与转型,即使经济总量上去了,也并不代表这一发展模式实现了成功转型。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