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复兴与回归:寻找亚洲的新世纪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1日 13:22 中国经营报

  作者 张之清

  8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好像有些遥远了;两年后,那场记忆中的英雄就成了《财富》全球论坛“纪念”的对象,以“中国未来的50年”为主题,就在浦东江畔发生了有关“世界认识中国”的第一个故事。

  接着6年过去了,“中国与亚洲新的世纪”是“中国走进世界”的第二个故事,在2005年北京的5月细雨中。

  第三个故事还没有到来,那个故事的名字仿佛是这样的:中国正在改变世界。

  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更是一场在期待中极富挑战性和想象性的战事。美国前国务卿赫尔曾贡献过一句著名的格言,我们不妨拿过来听,“假如商品不能跨越边界,军队就会越过。”他所倡导的自由贸易主义精神的实质是,经济全球化能够创造财富,创造财富能够带来安全。反之则会一如他言。

  这是一个越来越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通用规则,尽管很多人并不认同,但它丝毫不妨碍一体化的蓬勃进行。双边或多边经济体进行的交易目标只有一个——寻求共赢,我们称之为“利益文明博弈”。在这样的情形下,便出现了经济战场乃至政治战场的各种喜剧和闹剧。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来探讨2005《财富》全球论坛的主题——“中国和亚洲新的世纪”。没有歌颂,没有批判,有的只是一个积极的寻找。对于西方给予我们的这样一种美丽的称呼,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亚洲新世纪,我们当下的速度和模式将要按照怎样的方向前行,我们的轨迹又需要如何进行有利有理的文明全塑。

  在这场“全球致富竞赛”的运动场上,其实中国和亚洲所扮演的角色还很不清晰。至少在外人看来,尽管大家也都有自己的定位,但亚太地区的内部冲突并没有缓和的迹象,西方文明还不认可东方文明的发展模式。在他们的眼中,虽然太平洋沿岸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但如同宗教政治作为中世纪的象征,私有化民主是惟一的成功模式一样,是他们眼中的一种固见。三届财富论坛移师中国也仅仅是一种交流和认识中国的平台。所以说,这个中国和亚洲的商业故事也才刚刚开始,文明开始复兴。

  在本届论坛上,全球的商界领袖也都开始使用了“中国崛起”这一称呼,在“西方崛起”200年后。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的话也许更有指向性。说中国崛起是不恰当的称呼,我认为重新崛起可能更为准确。中国现在奉行的是和平崛起,这样可以避免冲突。当然,没有一个人可以肯定地说,在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争斗的世界当中确信能够找到一个和平的路径。他的话让我们感到了一位亚洲领袖的远见,我们或许可以尝试一个亚洲新世纪的摸索。

  论坛组织方也说,他们想知道亚洲和亚洲民众的梦想。这是一种新世纪的亚洲复兴之光。这样的复兴之光表现在中国的身上,不同于明代的文艺复兴,也不同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商业文明正在改变着这个古老的国家,不挑战世界,让自己充满活力,并在和平崛起与和谐共进的使命中,重新绽放复兴的光辉,重新塑造商业文明和人文文明的复兴。我们需要塑造这样的复兴与回归。

  必须承认,目前亚太地区的冷战还在继续,大国政治互信的基础还很薄弱,尽管西方人对此一直很不屑,但亚洲应有亚洲的方向和道路,也许别人的指手画脚还会越发强烈,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能强烈感受到这个区域的强大生命力,当商业文明和国家意志能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是那个新世纪的乐见之旅的开始。

  亚洲已经开始了吗?亚洲正在开始。比如亚洲需要进一步实现贸易自由化,亚洲地区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进程还需要更大的努力,全球金融体制的脆弱性及其对亚洲繁荣所形成的巨大威胁足以让人有理由加快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实现亚洲市场一体化的下一个阶段可能会很艰难,那么经济实用主义本身并不能解决一切,这对亚洲国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面。

  50年后,或者说20年后,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资本主义并不能“演变”世界其他地区的成功,东亚现代化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不再被西方国家所怀疑,这样的中国,这样的亚洲,便在这样的“对抗”和融合中,才是我们所乐见的东方文明。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