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志:中国银行改革千万不能过度依赖外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 11:59 《经济》杂志 | ||||||||
文/罗开位 在与外资银行构建股权合作平台的时候,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外资银行的目的又是什么。 中国银行业如何在2006年金融全面开放之前的几年过渡期内,实现从传统银行体系向
占我国银行市场份额60%左右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正在加紧准备海外上市和引进外资银行参股,中国工商银行也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十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已经引进外资银行股份,华夏银行也在积极做引进外资的工作;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杭州市商业银行、西安市商业银行等主要城市商业银行,也已经引进或正在积极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 四大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在中国银行业务市场份额达80%左右。从外资银行看,有实力的主要跨国大银行都参与了进来。 毫无疑问,中国银行体系要想在几年的过渡时期内实现根本性变化,必须要有开放的胸怀,要勇于和善于向国际先进银行学习,通过与国际先进银行股权合作这个平台,来促进我国银行体系的变革和能力的提升。但是,在与外资银行构建股权合作平台的时候,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外资银行的目的又是什么? 我以为,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外资,补充资本金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想通过与外资银行的股权合作,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的经营管理经验,更快地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 但外资银行积极与我国银行进行股权合作,决不是为了“扶贫”--他们看中的是我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是我国银行的机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他们选择的入股银行都是我国相对好的大银行,合作区域主要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 在短短的几年内,我国有这么多商业银行在大张旗鼓地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让人感觉到有些过分依赖外资的倾向。这可能带来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国内银行希望通过引进外资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但是一些银行由于不能把自己已有的优势和引进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很好的融合,可能反而逐步失去原来的优势和创新能力,成为外资银行全球发展战略在中国的一个分销渠道。 二是可能加剧中国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外资银行看中的主要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目前还仅仅只有加拿大丰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各参股西安市商业银行2.5%的股份。 三是可能丧失未来金融的实际控制能力。占市场80%份额、相对好的银行都来引进外资,虽然目前规定外资金融机构入股比例不超过25%,单个机构入股比例不超过20%,但是目前中国各银行资本金总额对于国际大银行来说都不算大,今后各银行发展中还需要不断增加资本,所以外资银行在开放金融市场环境下要想取得中资银行的实际控制权,是不难做到的。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引进外资战略上失误,可能使得我国占主要地位的金融资源以及相应的经济市场实际掌控在外资银行手里,这对于还处在国际分工链中低端地位的人口大国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变革转型,引进外资是一条重要途径,但不能过分依赖,应该要有更宽阔的思路,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寻求我国银行业变革的策略。 从国家宏观层面分析,一国的市场、法律环境和金融监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金融的竞争和发展能力。所以国家必须从战略高度来加快金融的市场、法律环境和金融监管能力建设。 从单个商业银行微观层面分析,不能所有银行都去引进外资,也不是只要引进了外资就国际化了,不引进外资就不能国际化。比如,对一些不缺资本或者在国内比较容易筹措到资本的银行,就不一定非要外资来参股,可以通过聘请国内外的职业银行家作为管理团队或者管理顾问的形式,来全面提升自身的管理素质和竞争能力;对确实需要补充资本的银行,在鼓励外资进入的同时,也应该让内资特别是民营资本有机会进入。 这样做的理由是:第一,通过20多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锤炼,我国已经积聚了巨大的民营资本和涌现了一批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只要金融监管得当,民营资本更多地进入银行体系是可行的;第二,不能将我国银行变革转型所带来的机遇都送给外资银行,应给内资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第三,应前瞻性地考虑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问题。 (作者为中国招商银行总行研究部总经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