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石油市场:需求方为什么总是弱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 03:40 第一财经日报

  郑辉

  主要的能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水电以及一些二次能源,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石油和煤炭,后者虽占总能耗的40%,但其在世界范围的分布相对较均衡,国际化程度也低,常少为人关注,在此暂且不论。而石油不但是最重要的能源,同时由于其资源分布极度不平衡,本身就是最大宗的国际贸易商品。每次油价大幅波动尤其是上涨,都会对世界的经
济和政治形势产生较大影响。有关石油市场的结构和价格形成机制因此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卡特尔联合下的资源租金

  石油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至关重要。在需求方,由于依赖程度很深,短期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仅为-0.3左右。意味着价格上涨1%,总的用量仅下降0.3%左右。供应方心知肚明其中的利害,一旦可以控制供应量,他们就可以通过大幅提价获利。这时,供应方就会组织起来构成卡特尔联合限产以赚取某种形式的垄断利润的动机。由11个国家组成的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就是这样一个卡特尔组织,其很好地利用了天赋的地下资源,在石油市场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占据相对主导的地位。

  石油作为一种可耗竭的自然资源,其资源所有者应在开发过程中收入资源租金,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这种租金应为几何,又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生产某商品的行业是完全竞争的,其价格由生产的总体平均成本决定;如果是垄断行业,则由边际成本决定;倘若是资源性的垄断行业,其价格由其边际成本与资源租金之和决定。在OPEC某些国家,比如沙特,其原油抽取成本极低。拧开阀门,哗哗地流。据说运到码头之后的成本也就1~2美元一桶。从完全竞争的逻辑,只要油价不跌到2美元,就没有理由不生产。但事实是,油价从来就远高于极大多数国家的生产成本。政治的风云变幻是构成OPEC主体的中东国家最容易找到的理由。而其背后的经济原因显然就是为了获取更大的资源租金。由于租金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准谱,油价忽高忽低也就不奇怪了。长期而言,能够影响租金的最大因素是新增资源的数量;短期则是剩余的生产能力。如果一段时间内非OPEC国家的新增原油生产能力有限,那OPEC就更有理由减少产量了。最近一段时间,确实有类似的情形。政府与跨国巨头构成的供应主体

  在谈论OPEC时,常把国家和企业混为一谈,其实倒也八九不离十。世界最大的原油生产企业,控制着2580亿桶可采储量的沙特国家石油公司的前身,就是由四家美国石油公司共同组建的,那时候,公司的老总由美国驻沙特大使兼任,以充分体现美国在中东的国家石油利益。上世纪80年代,该公司被沙特逐步国有化,其董事长改由沙特石油大臣兼任。该公司垄断了沙特所有的原油勘探、钻井和开采业务。在2004年底日产原油938.5万桶,占OPEC国家总产的27.85%,占世界总产的11.12%。在世界最大的五家原油生产企业中,有四家是OPEC国家的国有企业,而常说的西方三巨头(埃克森美孚、BP和壳牌)的排名倒相对靠后。可以说,绝大部分OPEC石油资源被政府所控制,各国的石油部长们共同谋划着油价蓝图。像其他卡特尔一样,刚开始时,一些成员也搞些私下增加产量的勾当,但沙特老大哥在1985到1986年间,凭借其巨大的闲置产能,通过拼命扩产压低价格狠狠地教训了一把小兄弟,从此,基本杜绝了搭便车行为。

  OPEC国家作为一个运转有序的整体,控制着全球40%以上的产能,67%的可采储量和55%的出口量(其中只有很少的产能和储量由西方企业控制)。最近20年,OPEC国家通过调整油井阀门享受着油价的潮起潮落,而作为资源短缺方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则很无奈地接受着屡创新高的油价。

  当然,从长期看,OPEC也不敢把阀门拧得过紧。首先,一旦油价涨过了头,大家就情愿过紧日子,石油长期的需求弹性其实也挺大的。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老美们舍弃了既大又傻的林肯、凯迪拉克,开着小丰田、小本田,日子照样挺滋润;其次,有许多潜在的新能源技术可以利用,其他能源可能实现替代消费。比如,中国的煤变油技术也差不多成熟了,只是成本有些高;再次,非OPEC国家会抓紧好时光拼命开采。这几年,俄罗斯一跃成为原油生产的老二,经济也因油价高涨而摆脱了多年的困境。总体而言,OPEC的提价幅度与其市场份额成正比,与其所面临的长期需求和替代供应的价格弹性成反比。一旦某些因素发生变化,它们就可得到亦张亦弛之间的快乐。

  石油行业的勘探和采油等上游产业的主导力量是OPEC国家政府,它们决定了石油总体价格水平。运输、炼制和销售等下游产业则主要由三巨头这样的西方背景的大跨国公司所支配。石油行业是个典型的体积律行业(成本由面积决定,而产能由体积决定)。容器越大,其单位体积的面积越小,也越经济,其中的规模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只要工程上可行,油轮越造越大,分馏塔也越造越高,这些基础设施的单项投资额也越来越大。石油行业可能是世界上资本最密集的行业,三巨头在《财富》500家企业中一直处于最前的位置。除了拥有全球大约14%的原油产能之外,在2003年,它们还控制着全球744家炼厂中的186家(占19%)以及16%的加油站。在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随处都看得见三巨头的加油站,它们对于各种油品的消费价格有一定的决定权。由于其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和品牌认知的竞争优势,它们会通过收购或兼并继续扩张,这些寡头的产业集中程度会进一步增大。

    没有市场力量的需求者的无助

  由于油价供需双方的价格弹性均较小,价格的不确定性特别大。市场的参与者迫切需要有某种手段可以回避风险。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世界原油市场的报价由各地的现货价格体现,这时,市场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风险暴露很大。1983年,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推出了第一个原油期货合约——西得克萨斯轻质油合约(WTI)。其后于1988年,位于伦敦的国际原油交易所(IPE)成立,推出了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Brent)。此后,这两个交易所又相继推出了许多石油相关产品的期货和期权合约。这两个期货市场与位于新加坡的普氏(Platt’s)纸货市场相结合,构成了分布于世界三大经济中心的能源衍生品市场。欧美两个期货市场的价格因此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基准价格。

  几乎所有的原油现货交易价格都以其中一个交易所期货合约价格为基础进行程式报价,也就是说,实际交易的原油均以期货交易所的某个合约的期货价格为基准,加上有关交货期、交货地和质量差异的升贴水。其中,交货期升贴水与当期库存水平高度相关,一般库存水平越高,近期价格相对远期的就有升水。以往多次石油危机时,人们普遍担心可能的供应中断,近期的升水常较高。但在去年开始的这波上涨行情中,价格却出现了远期升水,其原因多被看作是世界对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巨大的远期消费增量的预期。交货地升贴水,则是由于不同距离的不同运输成本造成的。于此,存在一个令人困扰的亚洲升水(AsianPremium)问题。几乎所有的同品质中东原油,卖给亚洲地区的当地FOB价都要比销往欧洲或北美的每桶贵1到2美元。这种价格歧视只能用中东石油生产国与西方石油巨头间的共谋来解释(双方有太多的历史渊源和当前的共同利益)。这也反映出在石油市场中,需求者尤其是没有市场力量的需求者的无助。

  OPEC和大石油公司构成的供应主体在石油市场中扮演着不同层次的价格决定者的角色,而绝大多数需求者在多数场合只能接受价格,这就是世界能源市场的大致格局。(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