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违法成本之小成就侵权之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9日 06:46 中国青年报

  惠铭生

  工厂使用测谎仪来对员工进行心理测试,这是发生在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美时家具厂的荒唐事。(4月25日《北京青年报》)

  显然,测谎的醉翁之意不在“保密”,而在裁人,是为了减少劳动力成本,规避《
劳动法》的约束。厂方处心积虑地搬出高科技产品测谎仪,只不过是想堵被开除员工的嘴巴而已。工厂明目张胆地侵犯员工权利,但镇政府有关部门经过查实后,只要求厂方“应该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一句轻描淡写的“要求”,就将企业的侵权行为遮掩掉了,企业的违法成本实在太低。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今年2月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用工侵权案。

  21岁的帕特里克·布拉迪,是一位脑瘫患者,但能够从事一些轻微劳动。2002年夏天,他被位于纽约桑特里奇的沃尔玛连锁店的药房录用。可是,在仅仅上班4天之后,布拉迪就辞职以示抗议,因为他并没有被安排在药房工作,而是被派去打扫垃圾以及到停车场去收拢顾客推出去的购物车。布拉迪认为,沃尔玛随意变更他的工作,实际上是对残疾人的歧视,为此,他要求沃尔玛作出经济赔偿。最后,纽约市一家法院的陪审团裁定,沃尔玛被控的罪名成立,必须向原告赔偿750万美元,其中包括500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

  啧啧,公司未按照合同约定安排工作,调换了一下岗位,竟被法院判定赔偿750万美元。为什么?因为公司擅自改变双方签订的契约。契约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只能遵从,不能违背,否则就要遭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侵犯员工权利的行为就显得司空见惯了。侵权方式五花八门,如恶意克扣、拖欠工资,与女工签订“青春期合同”,用工时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纳法定的养老保险金,随意解雇员工,招录员工时存在性别歧视等等,这些行为都是违反《劳动法》等法律规定的行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为何?

  我想,用人单位违法成本过低是主要原因。违法后,最多也就是“纠正、整改”,几乎没有任何成本,没有受到法律的惩处,自然把侵权当成儿戏。员工被侵权后,又往往求告无门,维护权益时不是成本过高,就是被有些部门推诿扯皮,长期搁置,最终不了了之,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