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收购罗浮搁浅 英国最后车商沉沦的休止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7日 10:29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 刘洋 这是一家位于江苏泰州的汽车零部件工厂。在过去的1年半时间中,包括空调组装件在内的汽车零部件源源不断从这家规模不大的零部件工厂输出,通过一家德资船队辗转运往欧洲。它的目的地是英国伯明翰附近朗布里奇的一家工厂,该厂是英国MG罗孚集团(MG ROVER)位于英国本土的最大的整车制造厂之一。
对于这家朗布里奇工厂而言,刚刚来临的2005年第二季度足以让其刻骨铭心。同中国江苏泰州这家零部件加工企业同步,位于世界各地的数百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几乎同时停止了对老东家英国罗孚供货。英国汽车工业百年独苗老字号——罗孚,被迫停产了。 对中国公众来说,“罗孚”两个字眼显然并不陌生。上世纪末年以来,华晨、上汽等内地众多厂商与罗孚交往甚密。而上汽集团几经周折欲收购罗孚一事,更是甚嚣尘上。罗孚与上汽间最轻微的风吹草动也逃不过两国媒体的“追剿”。 当地时间4月7日晚,英国贸工大臣帕特丽夏·休伊特对外宣布,英国硕果仅存的独立汽车制造商罗孚汽车集团进入破产保护程序。“罗孚在未能与中国上汽达成出售交易之后倒闭。”帕特丽夏·休伊特表示,“上汽明确表示对于罗孚在今后的破产问题没有信心,因此收购交易不具备合理的预期。” 英国汽车工业会否在失去“劳斯莱斯”、“莲花”等世界知名品牌之后,最终失去本国汽车工业立门之作——罗孚汽车呢?这一英国汽车工业的幸存者如今岌岌可危,生死维系一线。英国汽车工业即将失去自己的最后一块阵地,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作为英国汽车工业的教父,罗孚所创造的历史他人望尘莫及。一整部罗孚汽车强弱历史相当意义上也代表着英国汽车工业的一段兴衰历史。 1904年,罗孚造就了世界上第一辆具有中央底盘的汽车。到了20世纪中叶,罗孚成为使用燃气涡轮发动机汽车的第一家汽车制造商。同时,罗孚也是最早将四轮驱动技术运用到轿车制造上的品牌。 即使是在今天的中国市场,我们依然能够看到集超前技术和典雅设计于一身的罗孚75轿车与MGTF跑车。而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奢华的罗孚汽车一度为英国皇室、首相及罗马教廷的宠儿,无时无刻不彰显着尊贵而独特的身世。 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现代汽车工业的崛起,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席卷全球。舒适低耗的日本车凶猛涌入英国。而此时仍以手工方式生产豪华型轿车和运动车型的英国汽车工业则显得虚弱无力,从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的位置上陡然滑落下来。1961年,英国的汽车生产至少具备300万辆年产的能力,但实际水平却仅仅维持在100万辆上下。罗孚成为辗转漂泊的英国汽车“教父”。 英国人早早地察觉到这股悄悄袭来的暴风骤雨,并试图联手抗敌。作为时代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缩影,罗孚踏上了一段“丧身辱权”的求生路。 1966年,在英国政府的撮合下,已显艰难的罗孚被利兰汽车集团(Leyland)收购。此时与罗孚一同并入利兰汽车集团的还有凯旋、捷豹两个著名品牌。然而,政府行为收效甚微,不但没有在危难中挽救回英国的汽车工业,相反,却使得陆虎、劳斯莱斯、莲花等本土历练出的世界知名品牌,流入外国资本囊中。英国汽车工业伤亡惨重,一片颓势。 1988年,英国航空业巨头在政府示意下购入日渐残败的罗孚,意在扶持罗孚东山再起。此后,众多品质参差不齐的外来车型纷纷借用罗孚标志上市,罗孚品牌旧有的豪华与高贵大大缩水。在随后的几年,这一英国曾经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经营又创低谷,并最终退出英国汽车制造商十强之列,彼时的汽车界戏谑其为“英国病人”也丝毫不为过。 20世纪90年代中期,罗孚几经易主划归德国宝马公司门下。为此宝马公司不惜巨资,先后投入数十亿美元。但罗孚品牌的衰败使得宝马公司的任何努力都大打折扣。经历了1994—2000年短暂的6年后,宝马公司以象征性的10英镑将罗孚转手送给凤凰风险控股集团。在转手过程中,原属罗孚麾下的Mini品牌则依然留在了宝马公司,成为今天宝马公司最炙手可热的利润增长点之一。 由于收购罗孚的失败,三名宝马公司董事被迫辞职。凤凰风险控股集团得到罗孚后,又从宝马公司获得一笔7.5亿英镑的经营款项,罗孚仍然不见起色。 出于保护本国汽车工业及提升政绩等因素的考虑,英国政府再次着手物色下家。中国潜在的汽车工业实力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极度关注,中国汽车制造商开始具备联姻老牌汽车厂商罗孚的可能。 罗孚开始闪现在中国公众的视野中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是年,青岛颐中汽车公司就曾引进罗孚的生产线,制造“兰德”和“陆豹”两款汽车。由于市场销售业绩欠佳,双方合作难以再有突破。 2002年,罗孚同当时雄心勃勃的华晨集团结成战略联盟,在金融、开发、制造、销售等领域均达成一套合作协议,并计划各出资50%组建一家合资公司。但双方的合作几经波折,合资计划最终不了了之。此后,罗孚同中国的吉利、力帆、德隆等公司接触颇多,直至将上汽定格为准下家为止。 今年前两个月罗孚品牌在英国销量下降40%,从去年同期的6513辆减少到3907辆。2月罗孚共销售1320辆汽车,甚至不及2004年同期汽车销售量的一半。销售环节上的节节败落更加平添了罗孚寻找下家的压力,这种压力甚至能够直接渗透给英国首相布莱尔。 英国政府如此看重罗孚,除出于保护本国汽车工业最后阵地之外,另有他因。在伯明翰乃至整个英格兰中部地区,罗孚汽车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觑。据悉,在1994年德国宝马吞并公司之前,罗孚在整个伯明翰地区拥有近14000名工人。而与其匹配的配套企业及供应商更是为当地提供了近5万个就业机会。在2004年,仅长桥地区罗孚汽车就创造了6000个就业机会,英格兰西部米德兰地区数以万计的工作都与罗孚存在联系。 几日前,因财务问题而衍生出的上汽收购罗孚搁浅事件“败露”后。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几次三番圆场,并在下议院誓言“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交易(指上汽收购罗孚)成功”。当罗孚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已成定论时,布莱尔和他的内阁成员当天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如何减轻罗孚破产事件可能造成的不利冲击。 事实上,作为英国政府眼中的“最佳人选”,上汽会否在英国5月5日的大选前成功收购罗孚,将直接影响到罗孚能辐射到的英格兰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这种影响将最终反映在布莱尔所在的工党在这些地区的得票率上。 对布莱尔所在的工党来说,罗孚在大选前的破产动荡犹如晴天霹雳。曾经维系在罗孚周围的万余名失业者又会将怒火烧向哪里,似乎没有什么悬念。 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大英帝国竟然会失去掉自己的汽车工业,这看上去更像是一则令人深省的寓言。有人将此归咎为英国政府“保姆式的”汽车工业政策和极端的“手工+奢华”路线。 从上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英国政府对本国汽车工业实施高关税保护,远远独立在欧共体之外。1952年开始的“分期付款赊销政策”则让英国汽车工业大束手脚,产能和研发能力停滞不前。1980年代开始实行的削减税收拉动消费政策恰恰让外来的日系和美系车商捞足了利润。今天英国人唯一能够自豪的只能是动辄需要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劳斯莱斯”、“宾利”或者是“捷豹”都源自大不列颠。 英国汽车工业已然没落了,MG罗孚是它造就的下一个牺牲品,也将是其工业文明以来最后一个汽车行业的牺牲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