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五一景区涨价 > 正文
 

景区门票疯涨背后的制度缺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 06:54 中国青年报

  张贵峰

  “五一”临近,国内多数知名景点纷纷制订新票价方案,准备在黄金周到来前实施。据了解,九寨沟景区门票可能涨至200多元;张家界核心景区门票价格从158元涨至245元。(《新闻晨报》4月12日)

  自从去年北京确定故宫、长城等世界遗产景点门票涨价方案以来,全国各地景点可谓“闻风而动”,无论公众如何抱怨,景区管理者总是涨价没商量,大江南北听取“涨声”一片。

  为了加强对门票价格的监管力度,近日一份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门票价格管理工作通知》已下发各省物价、旅游等相关部门进行研讨,预计将于“五一”前正式发文实施。但对这种在既成事实之后的所谓“监管力度”,笔者不抱乐观态度———已经涨上去的价,靠这种临时性“通知”,就能给“管理”回去?更重要的是,景点之所以有恃无恐涨价不休,关键不在于门票本身是否缺乏管理,而在于景区背后存在的一系列深层的制度缺失。

  首先,这种缺失表现在景区管理权限的混乱上。众所周知,风景名胜也好,世界遗产也罢,它们在最终所有权上都属于国家,是属于全体国民的自然和文化财富。然而在现实管理中,这种景区的根本权属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各种景点名胜不仅在中央层面分属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掌管,而且具体的管理职责也事实上主要落在各地政府手中,成为景点所在地的地方财产。这样,国家财产部门化、地方化的结果,必然是景点的被工具化、牟利化;“加强管理”只能是“加强收费”。所以,现在我们需要追问的不仅是景区涨价是否合理,更要追问,国家的景区,谁有权决定它涨价?

  其次,伴随这种管理权属失范的,是景区本身内在性质、功能定位、认知上的混乱:风景名胜、遗产文物,究竟是社会性的公益物品,还是商业性的牟利工具?其基本功能是文化上的精神熏陶,还是经济上的牟利生财?显然,我们现在看到的现实更多属于后者。各地景区管理部门虽然名义上是所谓“事业性”的管理处,但实际运作更像是一个个惟利是图的企业,“亏损”、“赢利”成为管理者嘴上的口头禅,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景区的牟利能力而不是加强保护,成了管理的首要目的。

  当然,笔者并不否认景点收取门票的合理性,也不否认发展旅游经济的必要性。但是这有一个起码的前提,那就是不能以赢利为目的,更不能将国家的公益资源当地方私产盘剥。在张家界,158元的门票仅仅8元用于资源保护,“景区管理成本”高达47元,就这样,还要再涨到245元———这种于环境无补、对游客有害的管理账,道理又在哪里呢?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不从制度根本上落实景区国家性、公益性品质,就门票谈门票,不仅这股涨价风很难遏制,旅游观光费用会变得日益奢侈,而且从长远看,国家景区资源的保护前景也难以令人乐观。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景区门票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生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