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热销与个人金融资产的保值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 07:28 第一财经日报 | ||||||||
顾一冰 “销售的速度完全可以用秒来计算。”这是银行职员对凭证式国债的形容,在北京市,2005年凭证式(二期)国债一小时就被“抢光”,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也成为普遍现象。 国债如此热销,是普通百姓对于当前利息政策以及理财渠道狭窄的无奈反应。作为工
对普通百姓来说,影响他们行为的有非常现实的东西:存进银行的钱所获得利息无法弥补物价上涨的损失,如果有某种机会,并有高于银行利率的诱惑,他们自然会将钱转向收益高的方向,甚至会将钱托付给收益更高的“地下金融”。利率政策必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资金的安全,保障百姓存款的保值甚至增值。 “抢购”国债的大多是工薪阶层,特别是“银发”老人,那些能承担一定风险的中等收入阶层其实也面临同样的难题。 与国际的接轨让“白领阶层”逐渐懂得从一而终的就业模式正在消失,指望依靠就业单位来解决自己终生的经济问题已不现实,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同时,个人资产增加也对银行个人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谁也不希望让钱躺在银行里“睡觉”甚至“损耗”,因此个人投资理财既是保值的新渠道,也是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据资料统计,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的个人银行理财业务每年平均利润都高达35%,年平均赢利增长12%~15%,远远优于一般的银行零售业务。巨大的利润同样也应该吸引中国各家商业银行,然而,即使是上市公司,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大多以存贷款业务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金融服务似乎还是比较陌生的项目。 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对外开放,如果国内金融机构的服务不令人满意,许多人很可能转而选择外国银行。中国金融机构要想在相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打破银行垄断、推动金融体制的改革,将利率相对自由浮动、服务手段简便快捷的目标导入金融体制改革过程。面对巨大的个人存款与投资渴望,内资银行必须迅速转变角色、抢占先机,拿出可行的方案,精心培育并开拓个人理财服务市场。 如果在一段时间后,国债依然是“抢购”的主要金融产品,新的金融服务项目仍不见起色,那意味着诱人的金融产品开发与销售市场将白白地向外资银行拱手相让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