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印理性竞争对付亚洲溢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0日 19:08 21世纪经济报道

  北京报道

  无论是在严寒的中亚内陆,还是在炎热干燥的尼罗河谷地,世界正惊奇地发现,那些从事油田与天然气田勘探与开发的工人,将越来越多地在工作中说汉语和印度语,同时也将有更多的能源设备和工程技术产自中国和印度。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总数占世界37%的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重塑世界的能源格局。当中国和印度都在紧锣密鼓地布置全球能源战略棋局的时候,它们之间将产生更多的合作还是竞争?

  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正在进行的南亚访问中,普遍认为印度将成为最后的重要一站。随着两国在政治与领土问题上矛盾的逐渐冰释,经贸与能源领域的合作已经成为中印两国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近期谈论的重点。有媒体预测,访问期间双方领导人将就能源合作问题进行专门讨论,并可能达成能源合作的框架性协议。

  理性竞争降低成本

  今年3月,澳大利亚悉尼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安东尼·布巴洛和该所国际经济中心主任马克·瑟尔沃尔在新加坡《海峡时报》上联合撰文认为,随着中国和印度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两国有可能于今后30年在世界重要产油区结成重要的战略联盟。随着能源安全成为两国日益重要的战略目标,从中长期来看,在世界主要产油区中东地区,中印将加入到大国竞争的行列中。

  4月7日,布巴洛在接受本报记者越洋电话采访时表示,在温家宝的访问中,中印达成一定合作的潜在可能性是有的。中印两国未来也有可能和伊朗政府探讨进行某种合作的可行性,例如签订关于勘探或投资的协议。

  近年来,中印两国的石油需求和对进口石油的依赖都在增长,2004年中国原油需求的40%以上和印度原油需求的约70%都来自进口,而其中很大部分来自中东。

  当能源供应来源的单一化导致受制于价格波动、地缘政治形势变化的时候,取得更多能源供应来源、分散风险将成为必要选择。

  中国能源网CEO、能源问题专家韩晓平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中国和印度都没有对传统西方主导的石油供应体制进行太大的挑战,目前的石油战略目光投向往往是非传统的能源生产地,例如非洲、南亚和远东的库页岛等地。这些往往是不具有大规模开采价值、而为西方公司所忽视的油田。但随着全球油价的不断走高,未来的开采也会有利可图。

  据报道,近期在印尼、安哥拉等国家的能源项目的投标和能源合同签订中,中印公司都展开了激烈竞争。2月,印度石油部长艾亚尔曾经表示,由于中印的相互竞争,结果是渔翁得利。因此有分析人士建议双方在投标中加强协调,防止过度竞争使双方受损。

  韩晓平认为,鉴于两国都迫切需要石油资源,可以预期今后将继续存在竞争,但目前的竞争应当是比较理性的。一种理性的、有合作性的竞争可以降低双方的能源成本。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对本报记者说,中印一方面应对相互的能源需求有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双方应该形成共识,即世界的能源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丰富的。周大地认为,中印之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促进世界能源、尤其是油气市场进一步的发展,而不是盲目竞争。

  布巴洛对加强协调可以使投标价格降低的看法表示谨慎地接受。他认为:第一,中国在海外石油资产上投资的出价往往要比其真实商业价值高,这有加强和合作国家政治关系的国家战略考虑;第二,中国现在竞争的主要对手并不是印度公司,而是传统的美国和欧洲的石油公司。

  英国著名能源业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驻北京的分析师加文·汤普森在接受本报记者书面采访时也表示,中印两国的竞争并非石油资产购置价格升高的关键因素。高油价、大公司重置矿藏的需求和近几年石油公司没有进行更多钻探等因素都构成了资产购置价格提高的原因。他说,在某些情况下,譬如在安哥拉的18号近水区块石油开采项目中,中印公司之间有直接竞争,并确实促使资产购置价格提高,但这不是普遍情况。

  布巴洛表示,中国给予能源安全的优先性要高于印度,因此中国政府和中国公司在与中东政府和公司形成良好关系方面显得更加有效率。但中国与印度相比,进口港口和中东产油国之间的海上线路更长,形成一种战略上的劣势。

  解决“亚洲溢价”

  据报道,今年3月,印度石油部长艾亚尔呼吁在稳定能源价格方面,中国和印度应该通力合作。他说,印度国有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和“中石油”在苏丹的合作可以作为中印全球能源合作的典范。

  ONGC董事长苏比尔·拉哈自任职以来,热心于扩展其全球能源业务。根据ONGC2002年9月的一则新闻公报,2002年6月,其下属的子公司ONGC Videsh宣布斥资7.5亿美元,从加拿大Talisman能源公司手中购买苏丹大尼罗河石油项目(Greater Nile Oil Project)25%的股份。在此项目中“中石油”已经控股40%,另外35%的股份分别为马来西亚和苏丹的一家公司所控制。

  该新闻公报称,根据合同条款,中国、马来西亚、苏丹三家股东对出售股份拥有优先购买权。但在2002年9月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第17届世界石油大会上,时任印度石油部长的拉姆·奈克和“中石油”代表团进行了讨论,“中石油”代表团团长王涛承诺将不实施优先权。拉姆·奈克之后向路透社记者称,这是“印度和中国石油公司之间的第一次合作”。

  印度《经济时报》(Economic Times)2002年10月报道,在苏丹的Malut油田,ONGC主动向“中石油”写信寻求联合开发的可能性,并得到了“中石油”方面的积极回应。

  汤普森还向记者提到,据他所知中印在科特迪瓦的石油开采中也有合作,但他认为中印公司之间难以达成普遍战略合作,因为双方需要的往往是同样的东西:石油资产和开采权。但他承认,作为国有石油公司,中印公司可以在分享信息方面合作,也可能联合竞标一些资产来提高成功率。

  另据《经济时报》2003年5月报道,ONGC董事长拉哈表示,中印应当加强协调,共同劝说主要的中东产油国与其结成更紧密联盟,同时中国和印度的购买力联合起来可以逆转“亚洲溢价”这一不利处境。在现行价格体制下,亚洲国家要比欧美原油进口国多支付大约每桶1-2美元,为此亚洲国家平均每年要多支付50亿至100亿美元。

  今年1月6日,艾亚尔邀请中日韩等亚洲石油消费国与8个中东产油国代表召开了首届亚洲石油经济合作部长级圆桌会议。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参加了这次石油供应国与亚洲石油进口国首次会议。会议同意,南亚国家要与东盟和中日韩三国采取一致立场,处理“亚洲溢价”问题。

  韩晓平说,鉴于中韩与日本之间目前的政治僵局,由印度主导来解决这个问题是比较合适的。“亚洲溢价”的解决对亚洲石油进口国都有利。现在看来,沙特和伊朗同意结束“亚洲溢价”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和卡塔尔则还有困难。

  多重战略合作可能

  据路透社报道,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帕乔里近期指出,除石油之外,中印在其它能源领域的合作空间依然广大。中印两国可以合作发展适合农业地区的能源科技,同时煤的清洁燃烧技术可能是另一个被忽视的合作机会。

  周大地也认为,中印能源合作可以有多个侧重点和几方面的形式。在共同推动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方面,可以加强信息交流。另外,在能源技术发展方面可以互补,中国在常规能源方面发展得快,但印度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能等方面则有一定优势。而且中国的电力发展比印度快得多,这方面也有合作的可能。

  除了具体层面的合作外,分析人士认为,通过访问印度,加强和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国可能会在更深的战略层面上保障自身的能源利益。

  韩晓平认为,中印两国有本质上一致的能源需求,因为目前两国的能源发展空间依然有限,更多的需要和已经占据能源利益的发达国家竞争,所以中国加强和印度的协调配合,保持紧密关系,对双方而言都是一种有利的结果。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印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