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金融时报专题 > 正文
 

中国经济改革不到位 金融体系痼疾仍未更本改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 13:54 新浪财经

    为降低不良贷款率,银行只是提高了分式的分母,即贷款总额。中国经济有一些喜人现象,如进出口的迅猛发展和私营企业的增加。但金融体系的老问题仍在:银行为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了分式的分母,即贷款总额,使放贷量不降反增。

    作者:乔-斯塔威尔(Joe Studwell)

    2003、2004年,中国官方公布的年经济增长率高于9%,而实际指标显示,这一数字可能超过10%。现在,随着中国经济显示出适度放缓的迹象,是时候思索以下问题了:最近这波“中国繁荣”是否在性质上不同以往?

    有些人认为,中国正继续摆脱国家推动型经济的模式,他们引述了有力的证据。出口经济的效率是个现成的例子。2005年,中国将出口约7500亿美元的商品(虽然以附加值计算,金额要少很多,因为很多部件都是进口的),而且没有任何结构性原因表明,这一整体数字不能保持每年15%到20%的增长速度。同时,2000至2004年间的进口增量是整个90年代进口增量的近4倍,两者分别为3950亿美元和1070亿美元。近年来,中国的进口已在全球范围掀起一股初级商品热,并为从钢铁到棕榈油的所有初级商品确立着全球价格。

    还有就是私人企业的快速扩张。近期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多数已注册公司是私人企业,这一现象是1949年以来第一次发生。这些企业的规模都很小,平均注册资本仅有14.5万美元,雇员14人。注册资本超过1200万美元的私人企业不到1200家。但尽管如此,私营企业的增长仍令人欣慰。

    有相当充分的理由认为,这是个“改革中的中国”,但这些理由不能脱离中国的金融状况:政府对银行、股市和债券发行紧抓不放。不幸的是,在最近这段时期,最极端的系列统计数据不是关于贸易和所有权,而是关于金融体系已发放的贷款。仅在2002至2004年这三年间,金融体系的贷款就增长了58%,即增加了7850亿美元。2003年,新增贷款量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近四分之一。这场最新的中国繁荣是由信贷泛滥所推动的。事情本不应该这样。

    针对各银行在90年代积累起来的大量不良贷款,中国政府责令银行降低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当时这一举措受到普遍称赞。但事后看来,把重点放在不良贷款率上是个极大的错误。这是因为,中国各银行在理论上已资不抵债,却又拥有巨额流动资金。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率,银行只是提高了该分式的分母,即贷款总额。于是放贷迅速增长,附带推动了经济增长,同时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的28%降至2004年末的13.2%。

    在开始最近的放贷行动前,一些银行将旧的不良贷款转移到新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中,这种做法助长了信贷增长。最大几家银行先在1999至2000年间转移了价值1690亿美元坏账,去年又转移了500亿美元坏账。危险的是,各银行为过去5年的坏账提供的准备金几乎为零。结果是巫术般的会计操作。举例来说,如果把2004年转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500亿美元恢复原位,金融体系中的不良贷款总额是上升,而不是下降。不良贷款率的下降,纯粹是贷款增长和自2000年以来不提列准备金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02年至2003年,中国各银行的新贷款增加了50%,即使是最谨慎而有技巧的银行,也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不产生坏账。

    如果16家规模最大的银行在2002到2004年间新增贷款的不良比率达到10%,那么总的不良贷款率将反弹至20%。有理由预期更差的结果。去年10月,中国银监会(CBRC)承认,在2002年以来新发的220亿美元汽车贷款中,拖欠率已超过50%。资产管理公司不仅成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垃圾场,也成了失败的投资集团、证券公司和政府基建项目的“资产”垃圾场。政府让这些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带息债券,但拒绝对这些债券明确承担偿付责任。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动用数百亿美元外汇储备来充实银行的资本金。

    估计政府采取这些金融手段最终是要让“清理完毕”的国有银行在海外上市,自2002年以来,市场一直得到这方面的承诺,但事情并未真正发生。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有望成为第一家上市金融机构,但该行董事长目前因腐败指控而被拘捕。

    这是新格局吗?2005年的整体情况是,最新这个周期将逐渐地、而非根本地改变中国经济。总之,中国的情况将一切照旧。

    本文作者是《中国经济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主编、《中国热》(The China Dream))一书的作者。阅读《中国经济季刊》专栏文章,请点击www.ft.com/ceq。

    译者/伯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金融改革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