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照事件的国际解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 12:38 青年参考 | |||||||||
齐天 英国《金融时报》: 延误建行海外上市?
与张恩照有关的丑闻“将削弱外国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信心”。这一丑闻可能意味着,正筹备海外上市的建行将“推迟上市,或降低上市价格”。 但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穆迪的高级分析师严湄之认为,中国官方希望建行的上市能按计划进行。她说,中国政府不愿意延误这一进程,但严湄之也承认,中国政府不得不考虑此事对投资者产生的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 腐败官员不再被平调? “中国腐败银行”是最新一期《经济学家》杂志有关“张恩照事件”报道的标题。这个标题一语双关,因为“中国建设银行”的英文缩写是CCB,而“中国腐败银行”的英文缩写也是CCB。 《经济学家》引述中国一位高级银行官员的话说,“张恩照案子有巨大的影响,你怎么能让外国投资者相信这仅仅是孤立事件?” 不过,《经济学家》同时认为,这次中国有关当局公开调查涉及张恩照的腐败指控,而不像过去那样悄悄地把他调到另一个高级职位上去,这本身可能就是一个进步。 《印度日报》: 中印银行腐败对比 “张恩照事件”甚至引起了中国邻国印度的关注。“即将来临的中国金融危机的第一个迹象”是《印度日报》一篇关于张恩照辞职的报道标题,该文对印度和中国银行业的异同作了比较:“中国的腐败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让中国政府确实担忧。印度在这方面也与中国相差不远。印度国有银行的贷款官员和高级主管经常收受贿赂。但是,印度引入了私营银行,特别是向外国银行开放了市场,这种做法已迫使印度的国有银行发生了变化。印度政府还威胁这些国有银行说,除非他们变得更有效率,否则政府将把他们私有化。政府的这种威胁也降低了印度银行业的腐败程度。” 美国《华尔街日报》: 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 《华尔街日报》一篇评论文章认为,建行的最初解释说明,“在中国银行体系的核心环节上仍存在一个管理死结:虽然要求国有银行增加透明度并采用现代管理方式,但银行的高层人事任免仍是由党决定,银行董事会无缘置喙。”在该报看来,中国各银行职位安排的公平和透明,应该延伸到高层人事的任免上。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