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公车改革不能只听官员意见 将公众排除在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 09:01 中国经济时报

  岳建国

  据3月28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当公车改革正在成为一场全国性运动的时候,车改先行者的浙江却于本月初骤然叫停。记者调查得知,以公车货币化为特点的改革实践出现了许多问题,使政策的公平在利益重新分配中面临着考验——如按工作需要补助不得不让位于按级别补助;交通补助成为公务员普遍加薪和官员合法大笔捞钱的的借口;一般公务员甚至
社会公众的声音被排除在车改决策之外;车改在公务员中形成了新的登记;公务用车公司化方案最好但没有人愿意去尝试;等等。而更让人担忧的是,“车改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单位的一把手。”

  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但也不是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因为改革不是顺水行舟。笔者觉得,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这种形式的车改都犯了一个通病:让已经长期享受公车利益的群体自我主持改革决策,让各级一把手自己在自己身上“剜肉”。这是不符合改革逻辑的,也是难以奏效的。

  我国几十年来持续推行的改革,基本上是采用了依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方式,也就是利用各级部门主要官员手上的权利强制推进。从效果上看,这种方式如果表现在回避一把手利益的领域里,那是非常有效的,可是,改革一旦是在拿一把手的利益开刀,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车革的矛头直指各级一把手,这次改革的方式理应与以往不同。但遗憾的是,浙江的车改仍然使用了依靠行政力量自我推进的老方式,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样说并非是对各级官员的整体否定。常识告诉我们,整个人类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弱点:在利益面前,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向自我倾斜,如果不站在“局外人”的位置上,大都不能用中立的头脑去认识、思考问题,就不能作出科学、公正的判断和决策。不但当官的人是这样,不当官的人也是这样。在这种时候,我们要用一些办法来制约或矫正这个弱点。具体到车改问题上,最有效的制约方式就是将其透明化、民主化。比如由中立的部门或组织举办车改听证会(真正意义上的听证会),让与公车有关的各方群体代言人坐在一起,如贡献税款的代表(他们的意见最重要,名额应多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专家代表、一般公务员代表、官员代表、财政部门代表、公车司机代表、出租车公司代表等等,各自陈述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经过平等、充分的博弈后形成基本共识的车改意见,然后在媒体上公布,再次征求公众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一把手仍然会是改革的阻力,但这种阻力绝不会是最大的了。

  公车改革是在公众意见太大、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的压力下出台的,如果半途而废,不但逆于改革大潮,也会打击公众参与改革攻坚战的信心。但愿浙江省的这次暂停只是一次休整和思考,只是全面展开更加公平、强硬的公车改革一个前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公车改革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