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不能只听官员意见 将公众排除在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 09:01 中国经济时报 | |||||||||
岳建国 据3月28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当公车改革正在成为一场全国性运动的时候,车改先行者的浙江却于本月初骤然叫停。记者调查得知,以公车货币化为特点的改革实践出现了许多问题,使政策的公平在利益重新分配中面临着考验——如按工作需要补助不得不让位于按级别补助;交通补助成为公务员普遍加薪和官员合法大笔捞钱的的借口;一般公务员甚至
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但也不是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因为改革不是顺水行舟。笔者觉得,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这种形式的车改都犯了一个通病:让已经长期享受公车利益的群体自我主持改革决策,让各级一把手自己在自己身上“剜肉”。这是不符合改革逻辑的,也是难以奏效的。 我国几十年来持续推行的改革,基本上是采用了依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方式,也就是利用各级部门主要官员手上的权利强制推进。从效果上看,这种方式如果表现在回避一把手利益的领域里,那是非常有效的,可是,改革一旦是在拿一把手的利益开刀,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车革的矛头直指各级一把手,这次改革的方式理应与以往不同。但遗憾的是,浙江的车改仍然使用了依靠行政力量自我推进的老方式,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样说并非是对各级官员的整体否定。常识告诉我们,整个人类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弱点:在利益面前,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向自我倾斜,如果不站在“局外人”的位置上,大都不能用中立的头脑去认识、思考问题,就不能作出科学、公正的判断和决策。不但当官的人是这样,不当官的人也是这样。在这种时候,我们要用一些办法来制约或矫正这个弱点。具体到车改问题上,最有效的制约方式就是将其透明化、民主化。比如由中立的部门或组织举办车改听证会(真正意义上的听证会),让与公车有关的各方群体代言人坐在一起,如贡献税款的代表(他们的意见最重要,名额应多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专家代表、一般公务员代表、官员代表、财政部门代表、公车司机代表、出租车公司代表等等,各自陈述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经过平等、充分的博弈后形成基本共识的车改意见,然后在媒体上公布,再次征求公众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一把手仍然会是改革的阻力,但这种阻力绝不会是最大的了。 公车改革是在公众意见太大、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的压力下出台的,如果半途而废,不但逆于改革大潮,也会打击公众参与改革攻坚战的信心。但愿浙江省的这次暂停只是一次休整和思考,只是全面展开更加公平、强硬的公车改革一个前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