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国企改革攻坚 提升央企竞争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 02:58 第一财经日报 | |||||||||
春来万树抽嫩枝。近日,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分别从不同角度谈论国企改革,结合多年来的改革基本思路,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部署,有助于梳理清楚今年国企改革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纵向对比数据,必须肯定近几年国企改革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去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创纪录地实现利润5312亿元,比2003年增长40%以上,几乎相当于1998年国企利润
中央一再明确强调,深化国企改革“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表明国企改革尚处于攻坚破难的关键阶段,诸多难题有待化解。比如呆坏账、低效率等历史包袱还没有甩掉,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远未完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是任重道远。因此,国企改革将继续向东北、西北和四个中央直辖市等重点地区推进,向垄断性行业等重点领域和央企等重点企业推进。 而今年国企改革的重点,则集中在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加快股份制改革。前者意味着在出资人到位、政策规范的前提下,通过深入改革以求可持续发展;后者则表明中小国企放开搞活、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方向不变,混合所有制将继续得到发展。 经验表明,国企改革力度和攻坚难度越大,就越需要从政策、责任主体到实施过程等各方面,尽可能予以规范。此前围绕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究竟有多严重,一直存在激烈争论。作为国资保值增值的第一责任人,国资委必须尽可能减少或杜绝国资流失,同时还要鼓励国资有序、合理与规范流动。 根据改革思路,国有独资公司大部分会改为股份制,而国有控股比例会进一步降低。因此可以预见,今年国资委将出台一系列文件规范国企改制,特别是要规范中小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的转让,同时对国企规范改制进行监督检查。这些重要的措施和制度建设,无疑将提升国企改制的规范程度,减少国有产权转让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不必要的震荡。 而作为国企最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央直属企业,今年更是进入了改革攻坚的深水区。根据国资委确定的调整和重组思路,目前177家央企最终将只保留80~100家,且集中于资源、能源、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商贸等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域。通过业务调整和重组并购,最终希望培育和发展30~5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这些央企能否承担起国家产业发展的重任,显然还面临诸多考验。国资委虽然强调将在企业自愿基础上,支持和鼓励央企联合重组,并继续推进企业间非主业的同业重组。但实际上,国资委只留给央企两年时间自主发展,到明年底不能成为本行业前三名者,也许只能听任主管方进行业务或产权重组。如此紧迫的时间和改革压力,会否催生新的央企“拉郎配”,或诱使一些央企匆忙联合,只求快速做大规模?电力、电信等本已呈竞争态势的行业,又会否借重组联合再造垄断?这些恐怕都需要有关方面慎重考虑。 更重要的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多数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仍很不完善,特别是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非常脆弱。按国资委统计,目前仍有近20%的国有大企业还没有改成公司制;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分级授权经营责任制,也只是在少数几家大型国企试点,全面推行尚无具体时间表;颇受瞩目的国企经营者薪酬制度,更需进一步规范。 同时,国资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也需要完善。比如广受赞誉的国企年度经营业绩和任期业绩责任制,还需要进一步推行;支持结构调整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有待在今后几个月内全面启动;中央企业授权经营、重要子企业重大事项管理等法规,仍在制订中。这都表明,今年国企改革的艰巨性远比公众想象的要大,大型国企、特别是正进行重组并购的各大央企,要真正提升其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