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实际经济报道社评:转型中国期待学术创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7日 10:13 21世纪经济报道 | ||||||||
3月2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薛暮桥、马洪、刘国光、吴敬琏被宣布成为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获奖人。 中国经济学奖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授予经济学家个人、对个人长期成就进行奖励的经济学奖项,奖励对象是自1978年以来,将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发展和改革重大政策制定作出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被称为“中国目前规格最高”的经济学奖
此奖项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共同发起设立。奖项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可以归纳为“中国特色”,对获奖者的要求不仅在于其学术成就,还在于他们对中国经济改革尤其是市场化进程所起到的推动贡献。正如颁奖方所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经济发展成就,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研究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 中国经济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实现了渐进改革的成功,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新。在整个改革进程中,从微观体制到宏观制度,每一步推进都可谓崎岖。改革时时走在十字路口,许多今天回头来看毫无疑问的路径选择,在当时的困难甚至是不可思议的。路径选择的关键时刻,经济学家的作用不可替代。 四位获奖者都亲身经历了中国从计划到市场的改革历史他们坚定地倡导和积极推动市场取向改革,并在改革面临抉择的时候,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支持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他们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也保持了学人独立思考的本色。他们的学术随着中国的改革推进而推进,实现了学术与实践最好的结合。一定意义上讲,是他们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启蒙,他们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越了学术意义。而中国经济的成功则是对他们学术贡献的最好肯定。在这方面,他们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学者都更加幸运。 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讲,就是需求决定供给,是经济的发展实现了这一代经济学者的成功,所谓时势造英雄。近26年来,经济成为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词。经过26年的实践,中国已经从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为经济学家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同时也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经验供给,他们注定是创新的一代。 经济学成为一门显学,是整个时代的需求所致。中国改革的渐进深入,为中国的经济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灵感。经济学的深入同时要求经济学者以更加专业化的姿态独辟蹊径,惟有凭借严格的专业化,才能完成中国经济研究与改革并进的学术大时代的转折,实现经济与学术的共同繁荣。 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学正在提出更高的需求,经济学界需要集体繁荣、集体荣光。中国经济学奖专家委员会成员组成的庞大的“百人团”,一定意义上是目前中国经济学家群体的代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50岁尤其是40岁以下的经济学家寥寥无几,而实际上,这个年龄阶段出色的经济学家也屈指可数。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经济学界的繁荣背后弥漫的浮躁气氛。 经济学家在经济的繁荣面前会成为直接的受益者,相对其他学科的学者而言,他们的物质资源要更加丰富,但同时在市场利益的诱惑面前,他们也面临更大的考验。后继者能否安心学术,如顾准、孙冶方等前辈一样,保持对学术的执著和改革的热情,值得反省和深思。而我们当下要面对的一个事实就是,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学学术成果的相对贫乏。 我国的经济学家们还任重道远,因为属于他们的经济学领域还太过狭窄,属于中国经济的理论解释还远远不够。而中国的市场经济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国还要继续在发展的道路上开辟属于自己的路径。正如吴敬琏在2000年提出的,要建立“好的市场经济”,也就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为此,我们期待经济学更多的创新与繁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