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金融时报专题 > 正文
 

中国经济仍靠出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 17:54 新浪财经

   《中国经济季刊》主编克劳博:没有迹象表明消费即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国经济季刊》主编克劳博:与10年前相比,如今消费支出无疑是中国经济中更为重要的因素。但没有迹象表明,消费即将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仍将是出口。

    作者:《中国经济季刊》主编阿瑟•克劳博(Arthur Kroeber)

    关于中国经济,目前广泛流传着三种说法。一是政府打了一年的过度投资遏制战失败了。二是对投资的遏制正取得成功,而消费即将取代投资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三是如果美国的需求崩溃,那中国的出口机器就可能停止运转。

    前两种说法是错误的,而第三种只对了一半。中国经济的真实展望应该是:首先,投资控制措施正在发挥作用,而且会在今年全年继续推行。第二、中国要到多年以后才会成为一个消费驱动型经济体。第三(同时也是最有意思的一点),中国的贸易顺差即将猛增,而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政治后果。

    先来看投资。近期有关投资控制措施失败的评述,未将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是建筑材料价格的上涨)考虑在内。一旦将这些价格效应考虑在内,就可以明显看出,去年的实际投资增长率大幅下降,尽管这一增长率还是太高。今年这一增长率将继续下降。

    随着投资势头放缓,很多满怀希望的人再次一厢情愿地寄望于中国消费者。他们说,这一次,内需真的即将起飞了。城市化正推动住房、家具、汽车和其它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大幅增长。

    与10年前相比,如今消费支出在中国无疑是更为重要的力量。但没有迹象表明,消费即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历史数据表明,在中国,消费增长的出现迟于投资增长,两者之间有一年左右的时滞。因此,2004年消费回升是2003年投资繁荣的一个可预见的结果,而且即使2005年投资减退,消费仍将进一步强劲增长。但消费只是投资过后的余波,而并未在任何实际意义上“推动着”经济增长。中国仍是一个投资驱动型经济体。

    今年经济增长的真正推动力将是出口,或许2006年也是如此。再回顾一下历史会有帮助。1992年至1994年投资迅猛增长,在这三年间,中国产生近3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在信贷紧缩措施抑制了投资后,贸易顺差飙升,在1997年至1998年间达到顶峰,超过了400亿美元。这个循环的逻辑非常清晰。在投资繁荣时期,中国大多数过剩储蓄被投资吞噬。当投资下降时,中国的过剩储蓄则以贸易顺差的形式呈现。

    这恰恰是我们目前所处的情形。继1998年经济衰退后,投资已大幅回升,推动力首先来自政府引导的基建支出,随后来自银行信贷的爆炸性增长(这种增长引发了房地产和制造业的高涨)。在过去7年中,除了一年之外,进口增长均快于出口增长;贸易顺差徘徊在200亿至300亿美元之间,且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有所下降。

    今年,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投资减退将导致进口急剧下降,而出口将继续以30%左右的速度飚升。几乎可以肯定,2005年的贸易顺差将增加一倍至600亿美元,增加两倍至1000亿美元也有可能。

    这种前景有两个意义。乍一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似乎依赖于美国、欧洲和日本(按依赖程度排列)等关键市场的需求,而且如果那些市场(尤其是美国)需求低迷,那么中国的出口将会下滑。但这种看法只是部分正确。一旦全球需求减速,亚洲各地的出口商都将受损。面对利润率的降低,许多出口商将设法削减成本。而除了将生产转移到中国,还有更好的成本削减办法吗?全球需求减速将会损害中国,但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伤害会大得多。

    第二个意义是,中国的对美贸易顺差(历来比中国的总顺差大得多)将达到庞大规模。这在经济上没有什么特别不妥之处。但在政治上这却是炸药。要小心爆炸碎片。

   《中国经济季刊》是一份独立的财经刊物。自1997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分析中国的经济和商业环境。该刊物的主编、资深财经记者乔•斯塔威尔(Joe Studwell)和阿瑟•克劳博(Arthur Kroeber)积累了25年的新闻经验。该刊物还登载专攻中国问题的经济学家和记者的文章。乔•斯塔威尔是《中国热》(The China Dream)一书的作者。本专栏每双周一在《金融时报》独家刊登。

    译者/李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