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红一号泛化更需理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2日 07:36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本报评论员 一孔 明天,是国家质检总局针对“苏丹红一号”下达监管急令的满月之日。 多年前就被确认为致癌物的“苏丹红一号”,似乱麻一团,又似百年枯藤,正缠缠绕绕地羁绊着人们对各类食物的疑虑、对生产厂商的信任以及对自身健康的隐忧。
这一个月中,在媒体及各部门的关注下,从肯德基连锁店中“涉红”食品的增多,到泡面、熟肉、辣椒粉、色拉等数以百计含有“苏丹红一号”产品的出现,社会生态链中的弱点显露无遗:比如,对食品安全法及完善食品准入制的迫切呼唤;比如,对容易接触而又威胁生命的致癌物亟须广而告知;再比如,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无意中使用“苏丹红一号”的制造商?这些都是发现“苏丹红一号”泛化之后又一次有些振聋发聩的声音。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些媒体的发问、公众的疑问、社会的追问,或许还有厂家的自问———到底我们身边还有多少“苏丹红一号”产品,到底我们身边还有多少类似“苏丹红一号”产品?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因为答案之前没有规则。 中央电视台有个家喻户晓的重点栏目《每周质量报告》,每星期都要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人们难以离开的柴米油盐等,作一番暗访或调查,披露出大量鲜为人知的黑工艺与毒食品。这些问题的披露虽然一时广为震惊,但并未影响到人们对同类品的购买或食用———当然,这里不是菲薄《每周质量报告》的权威性或可看性,而是想表明消费者理性的态度。 记得2003年抗击非典之初,“疑非”一幕常现于身边,咳嗽、发热者被误认为非典患者也有发生,经过各种信息的公开与多种方式的引导,最终使谣言、慌乱、误解消失于国人同样的理性态度之下。这种理性是一种劫难之后的宝贵经验,当然,它也是一种财富。在对待愈来愈多的“苏丹红一号”产品时,这种理性更是可以支取的,而不是事件之后简单地进行疑虑和隐忧。所以,理性又是最大的社会规则,有了规则当然就有了答案。 民以食为天。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涉红”产品肯定会愈来愈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主要用于增色的染色剂在理性的规则面前将原形毕露。可以预见的是,有了泛化的理性后,没有人会望“红”却步。相反的,在政府迅速反应与厂商自纠的同时,我们仍然应当心怀期盼,其中当然还会包括对食品安全法规的建立或完善,也当然包括对出卖“涉红”产品的合理索赔。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放开肚皮吃下饕餮大餐。 作者为本报编委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