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学费门槛渐高拦住了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8日 15:28 南方日报 | |||||||||
作者:罗耀军 “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境不长”,“上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在我省不少山区农村,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劝学标语。也许有人会嫌此说太过功利,然而它要表达的意思很现实:教育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阶梯。
但是现在,这条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路门槛渐高。在3月13日《南方日报》的《一位农民13年收入养一大学生》报道中,有学者指出,全国高校学生的人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的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再加上食宿、穿衣等费用,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花费约1万元,4年大学需要4万元。而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就是说,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高等学校的收费标准已经逼近甚至在部分地区超过了我国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 专家言之凿凿,闻者痛心疾首。“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近期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不但城市学生高考入学机会大大高于农村学生,而且清华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新增加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主要分布在非重点的地方院校;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教育差距成为我国城乡之间最主要、最显著的差距。 令人忧虑的是,与城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相对应,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率出现反弹,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学生和家长抱有这样的心理:“现在学费这样贵,就算大学读出来,如果没有门路,工作也不好找,还不如识几个字就去打工。”现代社会的教育,对于个人来说是学习知识掌握生存本领的重要工具,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则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上下阶层流动的稳定器、平衡器,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当教育悖离了机会均等的原则,趋向金钱化,农村和城市贫困群体子女进入大学校门的门槛渐高,贫困和富裕阶层间上下流动的障碍增大,教育这一最有效的扶贫和提高社会公平性的手段就减效了。 在刚刚结束的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公平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毋庸置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人们接受教育的不平等直接影响到将来经济收入的不平等,进而埋下城乡、区域、阶层矛盾的隐患,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的整体稳定和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一方面是教育规模达到了历史上最好水平,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9%,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位的历史性跨越;但另一方面,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后,如何在市场环境中维护教育公平的根本价值,遏制教育的趋利冲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门槛,让学费不再成为中国普通家庭的主要消费支出;如何在教育投入不足、公共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公共教育资源送到最需要的人群中,以较小的投入创造最大限度的公正,不但亟待教育部门反思,而且是实现社会和谐绕不过的命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