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理应提高效率 企业家们为何痛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8日 07:33 中华工商时报 | |||||||||
杨英杰/文 据报道,吉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国家重点企业、吉林通化东宝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一奎代表结合企业实际谈到继续扩充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需要,却难以从金融机构得到贷款支持,谈到项目立项审批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以各种理由对项目审批进行拖延和刁难,谈到这些遭遇对企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严重制约,谈到此,不禁失声痛
笔者不清楚吉林省金融机构的分布情况,但有一点可能不会判断失误,那就是,李一奎申请贷款的金融机构极有可能是国有金融机构,也就是说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可能性不大。为什么?李一奎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供不应求,很有还款保证,金融机构这点判断还是有的。理论上说,凡企业皆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但实际中,这里的企业也应有个区分,即企业是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还是国有企业?企业性质不同,激励机制不同,则最大化的目标也就不尽相同。私营企业不用说,股份制企业若不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则股民就会用手投票对经营者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果经营者一意孤行,股民就用最后一招———用脚投票,三十六计走为上,惹不起躲得起。我们不能说国有企业不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只能说国有企业最大化的目标有多种选择,与经营者利益相关最大的目标最有可能成为首选目标,这样,收益最大化能否成为企业的最大化目标,便存在有概率计算的可能了。 金融机构的功能是配置金融资源,金融机构的收益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正相关。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2004年初的估计,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总值将近41300亿人民币(50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位居亚洲第二。之所以有这样大的不良资产,与金融机构未能真正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密切相关,之所以金融机构未能真正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关键在于这些金融资源的配置不是听从市场决定的价格指挥棒的指挥,而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以非市场信号之马首是瞻。因此,收益最大化便可以不作为这些金融企业的首选目标。既然如此,这些金融企业为什么能够生存下去,而且员工收入在行业排名中名列前茅?看一看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就知道了,200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近12万亿。源源不断的居民储蓄流向这些金融机构,拆东墙补西墙,只要东墙不倒且日益加高,再破的西墙也不怕。再加上政府官员已经表态,支持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实现银行的资产重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买单人是中国的财政。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是“代价,一是“财政。代价的性质是什么,这些代价是如何形成的,是个人行为、集体行为还是政府行为,总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什么代价都要财政来买单。财政来买单,财政是 什么,财政其实就是纳税人缴的税,财政资金如何使用,由谁说了算,能否由纳税人代表经法定程序来决定这些税收的使用? 金融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根据市场信号来判断风险和收益。这就需要金融市场主体有动力、有激励、有能力根据市场的信号作决断。也就是说,金融体制的改革,首要的是要建立真正的完全按市场导向的金融企业;其次,还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货币、外汇、资本、保险等,使市场主体能够有效配置资源;还有,政府对金融的管理调控要符合市场经济规范,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因为市场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以收益最大化为最大目标的各类理性交易主体的聚合物。 盼望并相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能够培育在开放的金融业环境中生存并不断壮大的中国金融企业的金融体制,会很快在李一奎们的笑声中到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