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提升高技术改造钢铁工业的能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5日 18:56 国际商报 | ||||||||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李越 陈子琦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呈高速发展态势:2004年钢铁产量27299.79万吨,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以上,超过日美总和。而自2001年以来,我国钢产量和钢材表观消费量增幅已连续三年超过20%,我国因此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进口和消费国。
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阶段。但其势头之猛,已引起全球经济界及同行高度关注。 1990年代以来,我国钢铁工业不但生产能力稳步增长,而且随着国家对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改造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钢铁工业整体装备水平、工艺流程、产品结构和技术经济指标等都有较大提高:几乎所有大中型钢铁企业,都建成了一条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宝钢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现代化钢铁企业,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一批工艺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先进工艺和设备的引进,提升了我国钢铁工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我国钢铁产品质量、成本和部分技术经济指标,目前已处在国际中上游水平。 我国虽已成为钢铁大国,但还不是钢铁强国,关键钢材品种自给率还很低,在组织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比较大,节能、节水和“三废”治理任务还很艰巨,而面对“十一五”时期国家对该行业的高水平要求、及该时期市场将全面开放带来的新竞争形势,我国必须尽快提升高技术改造钢铁工业的能力。 为什么要以高技术改造钢铁工业 虽然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经济效益显著增加,但困扰行业多年的布局分散、企业联合与重组进展缓慢、高附加值钢材品种自给率较低、节能降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且出现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主要原燃料资源短缺等新的结构性矛盾。如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但会降低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能力,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将带来巨大影响。而资源、环境等外部条件的限制,也迫使我国钢铁工业必须走高效、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而钢铁工业既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又是影响环境的重要产业。我国铁矿资源相对缺乏且品质不佳,国内铁矿资源支撑度将不足50%,未来钢铁生产发展将主要依赖国外矿石资源。2003年我国铁矿石进口1.48亿吨,约占世界海运贸易量的30%,超过日本成为全球铁矿石最大进口国。目前世界铁矿石年贸易量为5亿吨左右,其中50%左右为长期合作供应关系,自由贸易量仅50%左右。即使考虑到随着世界铁矿石价格上升产量将有所增加这一因素,我国大量的铁矿石采购在供应保障和价格上,也将面临巨大压力。除铁矿石外,钢铁生产的其它原辅材料如废钢、锰矿、铬矿和镍矿资源也严重不足,2003年锰矿进口量280万吨、铬矿进口量18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4.6%、63.2%。 国内外焦煤资源的日益短缺,也将制约钢铁工业发展。 钢铁生产工艺流程长,需消耗大量能源,耗能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名列全球第三位,但人均可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的54%,且优质动力煤、炼焦煤等优质资源数量较少,其中炼焦煤只占可采储量的27.65%,因此我国并不是炼焦煤资源丰富国。 随着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国内原燃料支撑能力将进一步下降,预计2005年和2010年铁矿石进口量将达到17000万吨和22000万吨,进口铁矿石生铁产量将占生铁总产量的54%和64%。2010全国焦炭缺口将达1500万吨左右。我国钢铁工业已经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其进一步发展将更加受到两大瓶颈制约,如不能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钢铁工业就没有出路。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球人均水平的1/4,而钢铁行业是用水大户,也是主要水污染源之一。虽然全行业对水资源认识及节水意识不断提高,2002年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平均耗新水已降低为15.05立方米,但发达国家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吨钢耗新水就已降低为6立方米左右,我国目前只有宝钢达到这个水平。 据统计,2002年我国钢铁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工业总排放量的6%,烟尘排放量占5.5%、粉尘排放量占12.6%、废水排放量占10.3%、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占16.7%、二氧化碳排放量占9.2%,比率都比较高,钢铁工业要想继续发展,必须解决污染物排放和治理问题。 我国钢铁工业的能源结构中,燃煤占主要比例,而燃煤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以上,为遏制酸沉降污染恶化趋势,改善城市空气污染,国家对工业部门的二氧化硫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行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重控制。国家环境保护计划制定了“十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其中要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450万吨,并对各地区和主要企业的控制指标进行了分解。我国75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26家建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社会对企业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钢铁企业面临巨大环保压力。 钢铁工业作为资源、能源消耗大户和影响环境的重要产业,其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越来越受关注,资源、能源、环境三大问题,将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国内支撑力度已出现明显不足现象,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将很快受到制约。 钢铁工业走高效、节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钢铁工业与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相比,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不经济,生产成本偏高,产品质量档次较低,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尚未建立,整体技术装备较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低,环保现状不尽人意,资源利用率较低等方面。而新世纪的钢铁工业,要想满足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要求,就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道路,这也是钢铁工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未来市场需求强劲 世界钢材市场变化总趋势是供大于求。在钢材消费需求方面,发达国家趋于稳定,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加,我国2010年以前钢材需求将呈强劲增长态势。因此许多国家、尤其是我周边国家正在继续扩大产能,将未来市场瞄准我国。 世界钢材市场变化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影响重大,尤其我周边国家和地区钢材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将对我国未来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战略产生深远影响。 在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国外钢铁产能相对过剩、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国外钢铁企业必然瞄准中国这个大市场,使国内钢材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今后5至10年,我国钢铁工业将重点发展板材,尤其是冷轧板、镀锌板、彩涂板、硅钢片和不锈钢板材等高附加值品种,而这部分品种目前国内市场的消费50%左右主要从周边国家进口,而周边国家板材产品竞争力很强,对我国将来发展这类品种造成很大压力。 虽然国际钢材市场价格随着竞争度加剧将呈下降趋势,但这个趋势也有坏有好:坏处是增加企业经营困难,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好处是可刺激我企业提高总体素质的决心,有利于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还将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面临种种压力: 目前支持我国钢材需求长期增长的动力有两个: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大量交通、能源、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钢材需求;二是制造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将带动钢材需求;三是大量消耗钢材的机电、造船等产业正快速发展,刺激钢材消费快速增长;四是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和扩大外贸出口方针,这会继续促进第二产业中其它大量消费钢材的行业发展,进一步增加钢材需求量。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钢材消费增长潜力很大,2020年以前钢材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通过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初步预测2005年我国钢材需求量约22000万吨左右,2010年约25000万吨左右。 2010年我国钢材消费结构与2003年相比,板带材消费比例将上升5.8个百分点,其中薄板消费上长7.1个百分点,型线材比例略有下降。但2010年以前钢材需求量最大的仍然是型线材,占总需求量一半以上。2005年之前型线材增量高于板带材,2006至2010年板带材增量将大于型线材。2003至2010年消费增量最大的是薄板类产品,以年近500万吨的速度增长。 考虑到我国目前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及资源、能源等经济支撑条件及国际产业转移情况,2010年以前我国钢材消费仍将以建筑用材为主,但板材消费比例会有所提高,预计到2005年板带比将由目前的39.9%提高到44.5%左右,2010年将提高到46.7%左右。 近年来由于生产能力不足、或产品质量达不到用户要求而必须进口的钢材数量为2000万吨左右,其中热轧商品薄板、冷轧商品薄板、不锈钢板带材、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片6个钢材品种约占进口钢材的90%左右;此外热轧H型钢作为新型建筑材料,消费量将快速增长。因此在国内钢材总产量基本满足消费需求后,热轧商品薄板、冷轧商品薄板、不锈钢板带材、镀锌板、冷轧硅钢片、彩涂板、热轧H型钢7个钢材品种,是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钢材品种。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不同,钢材消费强度也不同。钢材使用强度一般呈四个阶段变化:不发达阶段,即人均GDP约l000美元以下时期,钢材消费强度很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相当于人均GDP达到l000至2000美元时期,钢材消费强度呈迅速上升趋势;工业化后期阶段,相当于人均GDP达到2000至4000美元时期,钢材消费强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成熟阶段,相当于人均GDP大于4000美元时期,产业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和居民消费结构在变化,导致钢材消费强度缓慢下降。 从消费总量看,20世纪美、日和前苏联的钢材累计消费量分别达到73亿吨、40亿吨和56亿吨,而我国仅22亿吨,工业化过程显然还需要大量钢材来支撑。虽然我国工业化道路不可能重复西方国家老路,但钢材作为基础性原材料,在工业化过程中作用不可替代。 提升行业水平的路径 正在制定中的我国钢铁工业“十一五”规划已明确提出:2010年大中型企业产品90%达到世界实物质量水平;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80%实现大型化和现代化;吨钢综合能耗达到720至750千克;吨钢耗新水量8至10立方米;实物劳动生产率350吨/人·年;污染物总量逐步降低。 而从现实情况看,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解决长期存在的资源、环境和效益等结构性矛盾,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行业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实现与环境协调发展,即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近期目标措施应该是积极推广新型节能降耗技术,推进清洁化生产,支持企业实施高炉富氧喷煤、高炉余压发电、干熄焦、转炉高炉煤气回收及综合利用、节水技术改造等先进实用技术。同时密切跟踪世界钢铁工业技术走向,重点关注薄板坯连铸连轧、薄带连铸等近终型生产工艺;冶金过程的综合节能和环保技术;清洁钢生产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煤、气转化等冶金新型清洁能源开发;新产品和新材料开发,包括传统产品升级换代、纳米新材料等新一代钢铁材料及其它一些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 。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工业在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工艺和技术设备的同时,注意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同时注重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钢铁工业还必须加强持续创新能力,坚持“应用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规划一代”原则,围绕市场短缺、进口替代及能源、交通、汽车、轻工、机电、建筑等国家支柱产业对高性能、高难度产品的发展需求,重点开发并形成汽车用钢、高性能管线钢、工程机械结构用钢、桥梁用钢、造船用钢、压力容器钢、高等级建筑用钢、模具用钢、军工用钢、耐候钢、集装箱用钢、高等级线材等系列精品名牌,同时挖掘市场潜在需求,进行新一代钢铁材料的基础研究,通过“产销研”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 目前我国钢铁生产的主要工序流程已基本普及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也有一定发展,但生产管理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尚处于研究和初步应用阶段。后两个级别在钢铁工业信息化结构中作用十分重大,是体现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和系统集成的关键。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钢铁工业,是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优化配置资源、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市场应变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措施。 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在市场、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将面临比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更大的约束,这决定了我们不能沿袭传统工业化道路。而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信息化已具备一定基础,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过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钢铁工业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普及基础自动化、大力发展过程自动化、重视制造、执行系统建设,加快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早日实现钢铁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中的管、控一体化,是钢铁工业信息化的重要目标。今后一段时间内,钢铁工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就是打通关键流程,实现产销一体,质量设计进入制造,总量控制覆盖全程,实时工序成本核算,财务统一可控,阳光采购,整合供应链,用网络化实现仓库统一管理,销售和客户管理信息化,能源集中管理,建立全面、统一、共享的企业信息网络平台。 但钢铁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技术难度大、投资强度高、时间跨度长、资源耗费多且涉及多领域整合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对机构、机制和制度彻底改革,实施过程中会有一定阻力。但在阻力面前企业领导首先要在人、财、物等资源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而且敢于对重大业务流程进行再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大量资金引进了世界上几乎所有钢铁生产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未达到真正消化、吸收和创新的目的,却仍在一代又一代地不断引进。而国内外的引进经验表明,不同的引进方式和目的,必然导致不同效果。日本和韩国以引进软件为主,消化吸收外国技术,并努力创新,最终达到技术输出。日本从1956年到1981年共投入16亿美元引进技术,其中85%为专利技术、诀窍和图纸,经过消化创新,在较短时间内就使日本钢铁工业实现了全面现代化,从技术进口国一跃成为技术输出国。在对引进的管理方面,日本政府及行业协会有一系列政策、规定,以避免多头、无序的重复引进。而我国多年来基本以成套引进硬件设备为主,对软件技术及消化、吸收和创新,缺乏重视和统一管理,虽然引进费花了近百亿元,但真正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并不多。 从我国钢铁工业现状、未来消费需求、国内外市场竞争程度、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目标来看,钢铁工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三大原则: 第一,制定科学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即深入研究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转折点”或“度”,研究鼓励、扩大、限制、压缩的产品类别。 第二,制定产业技术进步纲要,为企业技术进步指明方向。同时应制定相应鼓励政策,支持和鼓励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应用,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培育和扶持高技术企业主体,促进技术交易和技术输出。 第三,建立准入制度。政府应从资源、环保、技术等方面入手,建立行业准入条件并具有法律效用。 我国国情已决定了钢铁行业不能耗费大量资源、并付出高昂环境代价去生产大量中低档产品,我国的工业化过程更应该走跨越式发展道路,这就要求钢铁行业的发展必须超越资源和环境约束,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改变目前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状况,力争用最小代价实现产业升级,通过不断的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争取做到高档产品基本自给,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用钢等产品,可考虑由国外提供。 第四,“十一五”时期还应培育一批样板企业,使这些企业通过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不断创新,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