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效应值得深思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4日 07:00 中国青年报 | |||||||||
童大焕 每年两会,都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而在这样的关注下,社会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往往很快会得到积极回应——— 药价虚高问题,在社会上早已怨声载道,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今年两会上
最为典型的是一位讨薪8年无望的民工,在两会期间被请上央视演播室,政协委员、经济学家纷纷给他出主意,想办法,最后家乡的“父母官”出面表态支持,当场指示当地驻京办事处督办此事。 社会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到两会上往往能够“迅速解决”,这说明人大政协真的硬了起来,它对一府两院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约束压力。尤其是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关注下,两会会场成了灯火明亮的舞台;在强烈的聚光灯下,官员格外积极,企业家格外慷慨,于是民间期望日高,申诉者日众。这几乎成了独特的“两会效应”。 能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终归还是好事。但这样的“两会效应”,能否持续演变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令人担忧。两会的确是社情民意必要的传达渠道,是会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难得机会。但是,两会的会期毕竟是短暂的,在有限的会期里,与会者还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商讨国家大政方针上:审议和批准国家财政预算,审议和批准国家法律,审议和批准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指望在会上立马解决太多的具体问题既不现实,也与两会的基本功能不符。 仅有两会是不够的。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具体困难,应该更多地交给有制度保障的日常渠道。有长效的机制,随时沟通,随时解决。普通公民就可以不需要事事经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事事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而且是两会期间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即使取得了胜利,胜利也是有限的和不可复制的。 关注就是力量。一些棘手问题在两会期间能够得到解决,说明这些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而是给予有关方面的压力或动力不够。我期待这样的“集中关注”能成为常态,而不仅是两会的独特风景。更希望两会成为法治建设和正义诉求的公共政治舞台,而不仅是具体个案的申诉处。 据报道,本次全国人大会议收到的991件议案全部是法律案,而且是1983年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实行代表提出议案制度以来,议案首次全部符合规范要求,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说明我们的人大制度正日渐走向成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