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还是利益机制要起作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4日 02:25 第一财经日报

  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聂振邦表示

  本报记者杨茜发自北京

  1996年到2004年,我国的粮食生产经历了“两起一落”,其中,2003年粮食紧张虽然有惊无险平稳过渡,但口粮问题却引起了高度关注。《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
粮食储备局局长聂振邦。

  《第一财经日报》: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段应碧在回答记者时说,“保障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我们自己能够解决。”但在2003年,我们却经历了一次粮食紧张,请问当时情况严重到了哪种程度?

  聂振邦:2003年我们粮食供求趋紧。从总量上来看,我们的实际产量是8600亿斤,但粮食需求是9700亿斤,也就是说国家要拿出1100亿斤左右的粮食来补充市场消费。

  《第一财经日报》:但紧接着的2004年,粮食生产却出现重大转机,甚至达到了1997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据了解,1996年到1999年、2000年到2003年,我国的粮食生产也出现了这样的起落,您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聂振邦:1996年之前,我在国家计委农村经济司担任副司长,负责1996年到2000年国家增产1000亿斤粮食计划编制工作的具体执行。

  当时我们制定了这个规划,计委上报了国务院,国务院加大了农业支持力度。在1996年时候,卖粮的政策非常好,粮食价格比较高。1995年、1996年,国家连续两次提高了粮食价格,增幅达82%~83%。在政策的驱动下,这一年我们的粮食得到了大丰收,紧接着,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0276亿斤,1999年也超过一万亿斤,只有1997年没有超过一万亿斤,但也是丰收。

  由于连续四年的大丰收,国家粮食总量供过于求,粮食价格受到影响,国家也有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一些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作物,比如蔬菜、瓜果、花卉,还有养鱼、退耕还林等。由于政策的引导,2000年到2003年粮食产量持续减少,这也是国家有意调控、引导的结果。因此2003年产量达到最低点8613亿斤,2003年下半年,粮食主管部门就发现粮食供给趋紧,国家采取了调动粮食生产的政策。

  从处理这次粮食紧张可以看出,现在国家宏观调控水平越来越高了。国家凭借经验、管理能力、管理意向,把握经济正常平稳发展的趋向,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应该能做到的。

  《第一财经日报》: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说,2004年我国粮食大丰收主要是因为“人努力、政策好、价格高、天帮忙”。2005年我们的粮食生产还能保持“起”的状态吗?

  聂振邦:今年粮食保证丰收主要依赖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国家实行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耕地;同时我们的粮食播种面积,按照政策驱动,也要求稳步回升;去年粮食播种面积就由2003年的14.91亿亩上升到了15.2亿亩,今年越冬作物就上升了3000万亩。

  其次是科技进步。工程院的袁隆平先生刚刚研究出了“超级稻”,准备到2006年以后把它推广到两亿亩,仅这一项技术就可以增产五六百亿斤,当然这有个过程。

  第三个我们还有一定的后备耕地资源,主要是还没有开发利用的,大多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这个数量是很大的。

  最后,我们还可以适当考虑进口调节,但这个数量不是太多。1996年国家发表粮食发展农业白皮书的时候,就明确提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要达到95%。

  但总体说来,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国家的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的积极性,抓好粮食主产区的生产,同时对消协提出了保护当地粮食安全生产的要求。我想保证粮食的供应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一财经日报》:从上面的经验来看,国家政策是左右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也有专家认为我们至今仍缺乏粮食增产增收的长效机制,在您看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聂振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我要强调的还是种粮的比较效益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才能从内在的激励机制来驱动种粮。因此政府要给予政策导向,同时加大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科技栽培良种、田间管理等。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但关键还是利益机制要起作用。所以今年我们对种粮农民实行了直接补贴。

  《第一财经日报》:国际上有一些国家的农民收入中,有相当部分来自于政府补贴,我们国家是否也会如此?

  聂振邦:农业本身是和自然打交道的一个产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自然条件、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对农业采取补贴的政策。现在我们国家随着财力的增强,类似政策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正式宣布了。明年全部取消农业税,这些都是对农民收入的支持,也是对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的支持。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的步步好转,政府应该还会扩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只有国家加大投入、继续扶持,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前提下,客观环境得以进一步改善,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就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了。

  《第一财经日报》:今年很多委员都在提案中呼吁提高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支持力度,而您也曾透露,我们国家80%的粮食是来自于13个粮食主产省。这是否意味着对主产区会有些特殊?

  聂振邦:我们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的65%,粮食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多一点,其提供的商品量是80%。只要抓住粮食的主产省,粮食生产的大局就稳定住了。作为粮食主管部门,确保粮食安全、作好粮食宏观调控,根据国家的经济建设和财力情况,我们会针对当时的情况会适时提出一些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种粮积极性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