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私营经济期盼和谐的舆论之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4日 00:32 中华工商时报 | ||||||||
□本报记者高初建 新华社公布《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网上有评论说,这是个体私营经济获得了一次“制度供给”。同时有评论说,中国的个体私营经济需要获得一个与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这样的评论很到位。可惜,这评论还不够全面,因为它漏掉了个体私营经济非常需要的舆论环境。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2003年1月22日,山西海鑫集团董事长、知名民营企业家李海仓突然遇害。消息传出,社会上议论纷纷。截至2月10日,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主要网站上关于此事件的网民议论共同2万余条,其中,仅有10%左右的议论为李海仓遇害一事表示气愤,对民营企业家给予了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而其余的议论要么幸灾乐祸于富人“该死”,要么指责“为富不仁”,要么置疑富人为什么会“暴富”? 时隔一年之后,河北省出台了一个“1号文件”,提出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民营企业创业初期存在某些违法问题已过追诉期的,不再追究。由此,又引出了一番大争论,民营企业家的所谓“原罪”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 又隔了一段时间,某媒体就山西安泰集团土地开发的问题发表了毫不负责任的报道,让安泰集团背了黑锅。几乎与此同时,香港学者郎咸平置疑格林科尔等民营企业在参与国企改组改造时有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导致了舆论界的一片“讨伐”。加之新一轮宏观调控中,“铁本事件”被曝光,“德隆事件”浮出水面,民营企业一次又一次地被无情地批判,或被委屈地误解。 面对这样的舆论环境,许多民营企业家深感无奈,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自己总是很受伤?他们中的一些人很担心,因为,一颗子弹可以夺走一个企业家的生命,而一个不正常的舆论环境却可以毁掉一批企业的前途。 舆论不是孤立的 在全国政协委员张宏伟看来,针对民营经济、特别是针对民营企业家的一些不正常的,甚至是扭曲的舆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我们国家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深层矛盾的集中反映。 我国的改革开放,给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党和政府正确政策的指引下,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到2004年,仅私营企业已达到344万户,注册资本总额达到4.2万亿元。与此同时,一部分民营企业家迅速积累起资本,成为中国社会先富起来的一个新兴群体。而在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以及大批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形成了一个低收入的弱势群体。于是,贫富差距拉大的矛盾日益凸显。 全国政协委员宋德福说,贫富差距拉大对人们心理的影响非常大。一方面,有的人生活优裕,住豪宅,乘华车,消费水平可以用“奢侈”来形容;另一方面,不少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子女上学难,自己有病看不起。这种强烈的反差容易使人心理失衡,而这些心理失衡的人,是“仇富”舆论盛行的社会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刘德树认为,社会矛盾更尖锐的是社会分配不公和权钱交易的问题。他问到,为什么有权有钱人的子女从来没有就业难的问题?他认为,改革必须让大多数人受益。如果只是少数人受益,社会出现严重的不公平,那么,舆论肯定不利那少数人。 辨清误区转变观念 社会矛盾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但这些矛盾需要认真地分析,绝不应成为“批判”富人的理由。 宋德福委员说,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究竟有多大?财富是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科学的调查,不能“想当然”,更不能夸大其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缩小乃至消除贫富差距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完成这一任务一要靠发展经济,包括发展民营经济;二要靠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新的社会分配方式。如果靠“杀富济贫”的方式,大家只能共同贫困。 全国政协委员保育钧认为,不利的舆论源于认识上的种种误区,误区的存在源于观念的错误。他说,我们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真正尊重人才,尊重那些能够创业、懂管理、善经营的“稀缺人才”,要着力营造一个让人想干事、能干成事的氛围。因此,所有那些建立在“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带有“抑商”、“仇富”痕迹的传统观念必须被打破。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转变观念关键在各级领导。如果领导心目中民营经济的位置摆不正,如果各级领导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意义缺乏充分的认识,对民营经济的误解、偏见难以消除,舆论环境最终难以改善。 自律与引导 几乎所有的人都承认,改善民营经济的舆论环境,一方面需要民营企业家加强自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需要有媒体的正确引导。 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说,民营企业家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责任,同时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因此,民营企业家要善于处理与员工、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在企业内部关爱员工,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在企业外部积极参与光彩事业等各种公益事业,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民营企业家能够不断自我完善,就不必担心别人会不会误解。 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认为,媒体对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认为,媒体的作用体现在多方面。首先,对于民营经济要加强正面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民营经济在税收、就业、发展高科技、扩大出口等等方面的贡献,加深人们对民营经济的了解和认识。其次,媒体有责任对一些观念的转变或对一些热门话题的讨论进行引导,树立新的观念,抛弃旧的观念,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第三,媒体需要加强监督,对民营企业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适时地提出批评,对少数企业违法经营的问题大胆揭露。但是,这种监督应该是善意的,其出发点是建设性的,目的是促使民营经济的发展走上正轨。张晓梅委员同时指出,媒体同样也有一个加强自律,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问题。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的,以偏概全的“炒作”现象要纠正,而一些虚假新闻更要坚决杜绝。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认为,民营经济面临的舆论环境正在逐渐改善。在中共十五大和十六大将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确立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之一,在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之后,从根本上解决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这一次国务院下发的《若干意见》中,第三十五条专门谈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的问题。可见党和政府对舆论环境问题的重视。当然,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包括民营企业,包括政府和媒体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黄孟复指出,对于舆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既不要大惊小怪,过分渲染,也不要听之任之,漠不关心,而是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舆论的反映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他坚信,只要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不动摇,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健康发展,舆论环境不仅会越来越好,而且舆论还会成为推动民营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