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善待自然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基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 09:31 中国经济时报

  ——访全国人大环资委原主任委员、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董事长曲格平

  专家访谈本报记者 刘树铎 王宁

  春节刚刚过去,在北京郊外一个小区里,暖意中还带着几分的清冷。70多岁的老人,又是刚刚从医院里出来不久,会接待我们采访吗?他的身体能吃的消吗?但是当我们在他那
并不宽敞的书房里见到老人家的时候,一切疑虑都雪化冰消了。更让我们深受感染的是:听说我们要采访环境方面的问题,曲老不仅欣然应允,而且挽留我们在家里吃饭。一说到环境问题,老人家本来带着几分憔悴的脸上立刻焕发了容光。

  目前我国以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人类与环境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这是些很严肃甚至很枯燥的问题,但曲老似乎不用任何准备,包括一些数字都是信手拈来。

  水危机可能是今后最大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确切一点说,我国目前的环境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环境问题在我国的经济社会中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

  曲格平:当前我国面临的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其中,水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能源危机将是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但在我看来,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很可能是我国将会遇到的最大和最难解决的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生存发展。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需维持占世界人口总数21.5%的人口。另外,加上人口、耕地和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城市和生活用水不断增长,水资源短缺也呈不断加剧的趋势,农业同城市用水的矛盾、生产生活用水同生态用水的矛盾、上下游地区用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与此相关,河湖污染仍将继续蔓延,在工业污水有所控制的同时,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近几年重点流域的治理经验表明,要达到预期的环境质量目标,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很长的时间。

  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合理确定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对于污染严重地区,应将改善水环境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果断地关停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如果国家不在水资源供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一些积极举措,包括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严格实施用水管制,大大提高水资源价格,不断强化污水治理,兴建必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水的危机也许很快就会到来。

  生态安全成为国家安全重要方面

  中国经济时报:近几年来,“生态安全”这个词较多的出现在媒体上,国家也把“生态安全”提升到了一个战略高度,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安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如何保证生态安全?

  曲格平:中国正承受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双重压力,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很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现在生态安全逐渐显现出来,生态环境问题逐步上升发展成为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脆弱,庞大的人口对生态环境又造成了重大的、持久的压力,加上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冲击和破坏,因此,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在国土、水、生命健康和生物等四个方面突出表现出来。

  当前我国国土资源面临着诸多问题,构成了对生态安全的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质量变差,非农业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而在生物安全问题上,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野生动植物的滥捕滥猎加剧了生物消亡的速度。

  如果生态安全不牢固,就意味着大片国土失去对国民经济的承载能力,这与国土的割让一样会给国家造成无法衡量的损失;生态环境的破坏,会造成工农业生产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这与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并无二致。

  我国生态安全的战略重点和措施应是: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要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三要大力推行生态恢复和建设。把退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恢复并发展到良性循环状态。另外,在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还应加强环境道德建设,提倡基本需求满足基础上追求生活质量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态度。

  妥善处理环境与贸易的关系

  中国经济时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环境与贸易方面的冲突在日趋激烈的同时也逐渐被国人所认识,那么,在国际贸易中,环境因素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多大?企业和政府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曲格平:由于同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包括环境标准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别,一些低技术的、污染较高的产业有可能向中国特别是向内地转移。由此表明,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贸易自由化进程有可能会加剧国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从长远考虑,环境与贸易政策的目标和战略应当是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应当在贸易、投资和环境管理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鼓励外国投资者从事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投资于清洁产业;同时,加强对外资的环境管理,防止其本国或国际环境条约禁止的产业和产品进入中国,鼓励跨国公司采用更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清洁生产技术。同时我国也应该制定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出口方面,采取措施发展高科技产品和绿色产品,优化出口结构;在进口方面,扩大资源产品的进口,保护国内资源;鼓励清洁生产技术、设备的引进;加强进口的环境管理,包括禁止有较大环境有害影响或风险的货物和包装物的进口。

  另外,环境问题也成为一些国家建立贸易技术壁垒的新借口,发达国家以保护本国国民健康或以保护全球环境为由,制定复杂的和过高的环境标准和其他技术标准,对发展中国家设置了新的贸易壁垒。国际市场上遇见最多的环境技术壁垒主要是环境技术标准、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等几种主要形式。由于科技水平、管理水平以及经济实力的对比悬殊,发展中国家在这种非关税壁垒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我国在处理有关环境与贸易问题上,应当遵循国际上公认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说经济效率原则、社会公正与公平原则、良好管理原则、社会有关方面参与原则和国际合作原则等,正确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总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积极对待环境与贸易存在的一些摩擦与冲突,承认公众健康和环境的保护要优先于短期的利润,逐步采取与国际惯例、标准接轨的这样一种积极向前的战略思路。

  要从以往文明的覆灭中汲取教训

  中国经济时报:“人与自然”似乎已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了,但人们似乎又对这个概念非常模糊,尤其在今天经济与社会正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与自然”这个概念又被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个含义?

  曲格平:倡导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将是人类文明持续的基础。人类必须意识到,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今天,人类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强制,更需要人类的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力量。人类需要一种新的伦理学,以便为人类适应这种新的角色建立起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回顾历史,文明人主宰环境的优势仅仅持续几代人。他们的文明在一个相当优越的环境中经过几个世纪的成长与进步之后,迅速地走向衰落和覆灭。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了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毁坏了支撑文明生长的环境。直至今天,人类仍未从中汲取应有的教训,甚至采用更加强大的手段破坏着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如果说,过去的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破坏的只是局部的生态系统,最终导致一个区域性的文明衰败;那么现在的工业文明破坏的则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如造成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等。因此,人类必须从现在起,按照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办事,从自然界中学习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实际上,现存的环境问题往往是我们对自然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结果,它的最终解决需要我们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去,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

  当然,让自然界原封不动也是不可能的,若不是通过早期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不可能的。但人对自然的改造应该在自然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关键在“度”的把握。而目前,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是十分过度和过量了,超过了自然的可承受范围,如果继续破坏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人类不能再提“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个相当幼稚的提法了。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应当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方式

  中国经济时报:什么是循环经济?我国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可操作的模型?

  曲格平: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生产或者只生产很少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逐步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一场革命,两者很可能会发生冲突。仅靠先进的技术就能推行这种经济形态是不够的,因为它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和严格地管理是做好这种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并且有监督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能力。相应的促进制度和措施非常必要的。

  要使循环经济得到发展,光靠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是以下几个方面:要有符合循环经济的设计;要依靠科技进步;要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管理。

  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投资率很高,投资领域的污染很重,废旧资源的产生比例很大。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生产与消费并重,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